編輯導讀:產業互聯網不只是一個概念,依靠消費互聯網的思維去運行產業互聯網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拋棄消費互聯網時代的平台模式,以新技術為切入點,對產業互聯網進行改造。
產業互聯網其實是相對消費互聯網而言的。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消費互聯網時代以C端用户為主要改造對象,等到了產業互聯網時代之後,我們便需要將改造對象轉移到B端用户身上。這本來是一種正確的轉移。然而,在流量思維的影響之下,很多人將這種改造對象的轉移看成了再度獲取流量的方式和手段。
這個時候,所謂的產業互聯網便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互聯網,而是變成了一個獲取流量的方式和手段而已。這個時候,所謂的產業互聯網其實早已不是產業互聯網本身,而是變成了一個玩家們再度獲取流量的方式和手段而已。所謂的產業互聯網便成為一種概念。很多玩家幾乎都是這樣的邏輯,即使是一些頭部的玩家也不例外。
仔細想來,玩家們之所以會如此看待產業互聯網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相對消費互聯網來講,產業互聯網還是相當稚嫩的,不但沒有現成的商業模式可以模仿,而且連新技術還處於萌芽階段。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玩家參與,產業互聯網依然不温不火,為什麼經歷了這麼長的時間,產業互聯網依然無法打開局面。在很多時候,所謂的產業互聯網其實已經變成了一個用以劃清自身與消費互聯網界限的手段,而不是真正找到了投身產業互聯網的正確方式。
然而,這些都不是藉口,想要真正將產業互聯網落地,我們還是要以產業互聯網的邏輯來做產業互聯網落地的事情,如果脱離了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邏輯,所有的顛覆和創新僅僅只是一個口頭説辭而已。
現在,產業互聯網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在於人們僅僅只是把產業互聯網看成是一個概念,再去用產業互聯網的概念進行融資。
筆者同一些產業互聯網創業者們溝通的過程當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問題,他們會假借產業互聯網的概念“創新”出很多頗具“顛覆性”的模式,但從本質上來看卻依然可以找到消費互聯網的影子。
01這其實依然是消費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從底層邏輯來看,流量和資本依然是這些玩家們真正追求的東西。很顯然,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互聯網。按照筆者的理解,真正的產業互聯網發展模式並不會對流量和資本有太多依賴,而是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運行機制。
從流量角度來看,產業互聯網的玩家其實已經聚攏了一個強大的流量生態體系,它的絕大多數的流量其實來自於自身生態體系之下的。在這個流量體系下,既包含大量的B端用户,又包含大量的C端用户。
這些流量的聚集在消費互聯網時代就已經完成,只是由於C端用户的消費升級讓B端和C端的對接效率降低,這些流量開始陷入沉寂。產業互聯網現在要做的是如何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手段將這些流量激活。因此,從流量的角度來看,產業互聯網的玩家其實並不是以流量為根本訴求的。
從資本角度來看,雖然產業互聯網的玩家依然需要資本在其中發揮作用,但是,資本在這個過程當中所扮演的早已不再是消費互聯網時代決定生死的角色,而是扮演了雪中送炭的角色。當然,不能説資本可有可無,至少在產業互聯網時代,資本在其中所扮演的作用不再像消費互聯網時代那樣重要了。因此,從資本的角度來看,產業互聯網的玩家其實同樣不是以資本為根本訴求的。
可見,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流量和資本的角色和定位其實是已經發生了相當深刻且本質性的變化的,如果我們生搬照抄消費互聯網的發展模式,甚至還將流量和資本置於相當重要的位置,那麼,我們所從事的產業互聯網其實僅僅只是一個消費互聯網的代名詞而已,除了可以繼續獲得流量和資本之外,已經沒有其他更多的意義了。這顯然是極大地背離了產業互聯網的初衷和意義的。
實質上,產業互聯網的功能和作用並不僅僅侷限於此。按照筆者的理解,所謂的產業互聯網其實更多地扮演的是改造供給端,以再度達成供求兩端相互契合的終極目的的。在改造供給端的過程當中,產業互聯網的玩家們其實是已經產生了收益的。
另外,當供給端改造完成之後,供求兩端再度對接之後同樣是產生了收益的。這兩個收益可以保證產業互聯網的玩家至少可以自給自足,對資本並不是嚴重依賴的。於是,產業互聯網其實更多的意義在於改造供給端,次要的功能和意義才是獲得B端流量以及資本的關注。
因此,當我們參與產業互聯網的時候不能僅僅只是看中了流量和資本,而是應該更加關注是否對供給端產生了本質性的影響,是否有新的產品和服務產生,並且實現了供求兩端的再度對接。當這一目標完成之後,那麼,所謂的流量和資本其實便不再是我們追求的東西,而是變成了一個水到渠成的存在。
02可能有人會説,對於供給端產生本質的影響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它需要的是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手段。對於草創的創業者來講,這是一件門檻很高的事情,想要走捷徑,必須用資本和流量作為助力的工具,實現彎道超車。
説實話,的確是這樣。但是,如果我們回顧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即使是我們現在看上去非常輕鬆參與,門檻很低的的消費互聯網行業,對於早期的阿里、騰訊來講其實同樣是一件門檻很高的行業。那麼,為什麼阿里、騰訊們最終成長起來了呢?按照筆者的理解,就是因為他們真正找到了一條真正適合自己,並且符合消費互聯網發展特質的發展道路。
真正能夠找到這樣一條發展道路的玩家其實是少之又少的,用萬中無一來形容也不為過。然而,正是經歷瞭如此嚴峻而又苛刻的考驗之後,阿里、騰訊們才能真正成為頭部企業,並且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
到了產業互聯網時代,我們同樣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雖然從本質上改造供給端需要很多的先天條件,對於草創型的創業者而言是一件門檻很高的事情,但是,我們同樣需要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成為產業互聯網時代的阿里、騰訊。
同消費互聯網時代以平台為代表的發展模式不同,產業互聯網的玩家們並不需要像阿里、騰訊那樣建立一個無比龐大的平台,將足夠多的流量聚集到自身的平台上面,我們需要的是找到真正可以從本質上改造供給端的方式和方法。
何為從本質上改造供給端呢?筆者認為,它是用新技術去改造傳統行業的生產方式和方法,從而產生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最終滿足用户消費升級的需求。
那麼,如何達成從本質上改造供給端呢?筆者認為,關鍵點依然在於新技術本身,新技術依然是產業互聯網時代的第一生產力,依然是草創的創業者們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所在。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都存在這樣的機會,只要我們堅持向新技術要生產力,以新技術來尋求改造供給端的方式和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享受到產業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紅利。
等到我們可以給供給端帶來本質上的改變,等到供求兩端有了再度實現統一的可能性,那麼,流量和資本,對於我們來講,便不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變成了一個觸手可及的存在。因此,拋棄消費互聯網時代的平台模式,真正以新技術為切入點來尋找投身到產業互聯網的方式和方法,並且試圖找到超越巨頭的方式和方法,才是玩家們真正關注的地方。
只有在新技術的戰場上,草創的玩家與頭部的巨頭才有分庭抗禮的機會。如果僅僅只是把發展的重點聚焦在流量和平台上,再用流量和平台去迎合資本,那麼,草創的玩家與頭部的巨頭之間的戰役完全是一場力量不對等的戰役,即使戰鬥尚未打響,我們便已經知道孰勝孰負。
當我們以新技術作為起點,並且將它作為殺入產業互聯網行業的切入點,所謂的產業互聯網便不再是一個巨頭的玩物,而是可以有新巨頭產生的時代。當然,新技術僅僅只是開始,與新技術配套的模式、打法等諸多因素同樣需要不斷打磨和完善,才能完美融合,並且形成富有產業互聯網特色的發展模式。
此刻,所謂的產業互聯網便不再是消費互聯網的代名詞,而是變成了一個富有自身鮮明特色的存在。同樣地,它也同樣不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山峯,而是變成了一個人人皆可參與的新沃土。
#專欄作家#孟永輝,微信公眾號: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撰稿人,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長期專注行業研究,累計發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