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網絡讓我們購物變得方便,買賣東西只要在家,然後配上一台手機就能完成。

但網絡也讓許多實體經濟漸漸在生活中消失。

路邊的服裝店掛出清倉的牌子、玩具批發城變成了發貨倉庫,就連我家樓下的幾家便利店,也開始和快遞櫃角逐小區收發件的生意。

另外還有舊貨市場。作為人們過去買賣閒置物品的地方,舊貨市場也因城市發展、二手電商的崛起,遭遇寒流,或者閉門關張。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上週末,我來到了廣州僅餘不多的舊貨市場 —— 將軍東電器城。這裏曾經是音響、黑膠、相機發燒友的「購物天堂」,也曾被譽為是「廣州的名片」。

一代又一代的過時電子產品被送到這裏,而一代又一代的電子產品又在這裏「復活」。

它的曾經,也是我的曾經

1998 年,廣州將軍東電器城開業。2000 年,父親在這裏給我買了一套《貓和老鼠》VCD。

父親曾是一名電氣工程師,每逢週末,他都會帶着我去「陶街」(電器城附近的舊貨街)淘寶\u0001。其實美其名曰淘寶,實際上,他是想去看有哪些舊貨可以買回家修復。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父親覺得,每當他將電子產品變廢為寶,就會有強烈的成就感,這是讓他沉迷於淘舊貨的動力。而且舊貨極低的售價,往往能讓人花小錢淘到好東西,這也讓各種交流、交易的小圈子在市場遍地開花,讓父親經常光顧這裏的另一個原因也正是於此,因為還有不少人喜歡淘舊貨。

後來,我知道原來這些人叫做「發燒友」,是電子產品愛好者,這裏是他們交流和找零件的地方,是個俱樂部,也是購物天堂。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隨着陪伴父親和發燒友們的交流的時間越來越長,久而久之,我也從剛開始的不耐煩變得習慣,有時候和父親在這裏一待就是半天。

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舊貨市場賣的也不全是舊貨,也有一些不明來歷的新貨和一些小工藝品、玩具。因為我經常和父親逛舊貨市場,一次父親在攤販那買了一套《貓和老鼠》VCD 作為獎勵。

當然,儘管這套 VCD 有着禮盒一樣的包裝,但原價 20 能被砍價到 15 塊就能成交,在現在看來,這顯然是一套不知是被第幾次刻錄的光盤。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不過無論怎麼説,這套光盤算是陪我渡過童年的《喜羊羊》、《熊出沒》,我在當時看了不下十次。

在這之後,我開始上學,週末也不再和父親一起去舊貨市場;再之後,我要上補習課、考試;再之後,我開始上大學;再之後,我開始工作……

實際上,幾乎每次放學、下班回家,我都會路過舊貨市場,但我都沒有進去。直到它在 2015 年因為城市規劃變動而被拆除,我才知道它已經有 17 年曆史。

收藏控的「百貨商店」

雖然名為舊貨市場,但真正賣「舊貨」的店鋪十指可數,但也可能是因為舊貨商店非常鮮有,所以這些店鋪的客流不小。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我在市場中庭找到了已經有兩位遊客在挑膠捲相機的舊貨攤,老闆正在教她們怎樣去用這些相機。

這個小攤其實是一個賣中古雜貨的攤位,除了一籮籮的舊相機,我還發現了許多能稱之為「獵奇」的東西。比如……

被拆了硬盤的「軍用筆記本電腦」。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來自俄羅斯的手搖電話。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可能是來自 80-90 年代的「英雄牌」打字機。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來自 60 年代的「北京牌」電子管電視機。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西鐵城便攜式電視,可能來自 90 年代。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甚至連舊的索尼影視監視器也能在這裏找到。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這些來自 60、80、90 年代的電子產品,距今至少已經有 20 年曆史,然而讓我驚訝的是,部分中古品居然還能正常工作。

只是由於傳輸規格的變化,舊設備不能支持新的連接方式,所以想要重新讓他們恢復工作,需要通過特殊的工具或手法來實現。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兩大籮瑕疵品相機,只要幾十塊就有交易

實際上,這個小攤上的東西只是一部分,旁邊的店鋪才會攤位的本體。

或許以前來拍照的人已經很多,老闆已經習慣,又或者是老闆想向遊客分享他的收藏,所以在最顯眼的櫥窗上貼上了「歡迎拍照留念」的標語。

店裏的相機要明顯比外面小攤的成色更新,而且品種也都是過去的旗艦、明星款。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老闆也在明星款的型號上面標註是哪位明星同款,似乎除了想吸引產品本身的收藏者,也想讓這些明星的粉絲們把它帶回家。

比如這裏説的 Johnny Depp 同款,其實是寶麗來 Spectra,這是寶麗來在 1986 年推出的一次成像相機系列。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德普手上的應該是 Spectra 系列的 Image Elite

而張國榮和梁朝偉在《春光乍泄》自拍用的則是「寶麗來 2000」一次成像相機。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春光乍泄》劇照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寶麗來 2000

日本 90 年代初的 Toma m-616,由於結構和操作都十分簡單,因此被稱為「傻瓜型相機」。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這款相機本身不是很特別,但由於最近和易烊千璽、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都同框過,因而小火了一段時間。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荒木經惟

我還留意到一台標價 1450 元的《葉問 4》同款膠捲攝影機,但起初我並不知道它的品牌和型號。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後來我專門找了高清的電影片段,然後放大、上網搜索、比對,發現原來這是 1958 年的瑞士 Bolex Paillard D8L 8mm 手持攝影機。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葉問 4》劇照

作為在 50 年代問世,成色又較好的中古品,這個錄像機不算貴,它所使用的 8 毫米膠捲在今天也能買到,但 8 毫米膠捲一卷的價格是 300 元左右,一卷大約能拍 20 分鐘,相比於錄像機本身的價值,像膠捲這些耗材也是筆不小的開支。

除了這些曾經和明星同框的中古相機,我還找到了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古產品。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前蘇聯相機品牌 Zenit 於 1986 年推出的莫斯科奧運會紀念款相機,原型為 Zenit TTL,相機頂部印有莫斯科奧運會標誌。

在 Zenit TTL 後面的是海鷗、友誼、牡丹、珠江四家國產相機廠的雙反相機,這些相機於上世紀 70-80 年代問世,是國產相機制造史的見證者。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德國的 Minox 間諜相機,常常在 90 年代的西方諜戰片出現,這個相機使用膠捲拍攝,特點是隻有小盒子大小,易於隱蔽使用。90 年代後期,Minox 被徠卡收購。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佳能 D30 是佳能第一款配備自研 CMOS 的數碼單反相機,於 2000 年問世,也是當年率先用上 APS-C 畫幅 CMOS 傳感器的單反相機。它的出現,為日後 EF 卡口系統的發展定下了基礎。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索尼愛立信在 2002 年推出的彩屏手機 T68i,這款手機的特點是可以外接攝像頭實現拍照,這是當時為數不多能拍照的彩屏手機,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彩信收發的手機。

説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不得不提的是當今通訊工具的鼻祖「大哥大」。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展櫃上陳列着一排摩托羅拉 8800X 電話,於 1987 年前後問世,當時一台 8800X 的售價約為 15000 元,大概是普通工人 1-2 年的工資。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然而儘管「大哥大」在當時的使用成本高昂,但這也阻擋不住大眾從固定電話轉向移動電話的熱潮,8800X 是摩托羅拉剛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時最受歡迎的型號之一,這也就解釋了為何 8800X 在舊貨店裏是數量最多的一款。

不過雖説「大哥大」夠經典,但由於它們的電池已經報廢,而且也已經不支持現在的網絡格式,所以這些已經二三十歲的電話,只能作為收藏用的擺設。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無論是相機本身還是它所用的 Memory Stick Pro Duo 記憶棒,都是已經停產多年的東西

後來,我在櫥窗裏選了一台 2009 年的索尼 CyberShot T900 卡片機,儘管這已經是 11 年前的相機,其外觀成色和功能仍然正常,除一些使用痕跡外,相機和新開箱幾乎沒區別。

T900 用的是索尼 CyberShot 系列最經典的滑蓋設計,關機狀態下下滑即可啓動相機拍照,小巧的機身和大尺寸屏幕,在當時也堪稱一絕。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老闆送了我一個同樣「久遠」的萬能充電器,説這是相機的唯一充電方式

由於機身只有幾釐米厚,相機鏡頭部分也因此使用了「潛望式」設計,是的沒錯,就是我們今天常常在手機裏看到「潛望式鏡頭」。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疑惑,這些已經過時的電子產品,還有市場嗎?依我看來,其實還好。實際上就在我在店鋪裏駐足一小時的觀察下來,這家店鋪已經成交了兩單,算上我的 T900 是第三單。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我問老闆,「平時來買舊貨的人多嗎?」,老闆説每天來看的人有不少,但真正成交的平均每週 5-6 單,能賣出的主要都是 05 年以後、成色較新的中古品。

舊貨店在市場裏的分佈很分散,而且賣的商品種類也很雜,有賣老茶葉的、賣舊鐘錶的、賣舊手機的……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在這裏你甚至能找到十幾年前的 iPod

在市場的走廊裏,我還發現一台成色很新的 iMac G3,這是蘋果在 1998 年發佈的 iMac,同時也是喬布斯迴歸蘋果後的第一款產品,多彩透明外殼使 G3 成為 iMac 史上擁有最經典設計的型號之一。

它看起來好極了,以至於你有點想舔它。—— 喬布斯曾對 G3 這樣描述道。

然而由於電腦的鍵盤、鼠標已經缺失,加上沒有標價,所以我也只能遠觀並拍下這張照片。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被放在走廊的 iMac G3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就在這台 iMac G3 的不遠處,我還看到一台 2007 年的 iMac,這是蘋果第一款使用鋁合金外殼的一體式電腦。

這個設計被蘋果一直沿用至今,當然,現在的 iMac 要比它薄不少。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而它的售價,你猜多少錢?

1000 元,只是一台入門手機的價格而已。

發燒友的俱樂部

走在舊貨市場,你能聽到平時不怎麼會聽到聲音 —— 音響聲。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舊貨市場除了中古舊物店多,音響店也有不少。但這裏的音響店除了銷售以外,店主通常也是個 DIY 玩家,他們將自己改造的音響打開試聽,常常能吸引到不少發燒友在店門前駐足,欣賞音樂和研究改裝技巧。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這是我在舊貨市場裏見到最多的場景,在一條不到 20 米的走廊裏,擠滿了來聽、來評音響的人,這種場景在今天已經非常少見。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同樣地,在今天非常少見的還有賣舊黑膠唱片和唱片機的店鋪。

一籮籮的舊黑膠唱片和唱片機在這裏陳列着,大多數都是 90 年代港台明星的唱片,包裝也大概有 8-9 成新,每張從數十到上百元不等,主要是看唱片的成色和受歡迎程度來定。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在我走訪其中一家店鋪的老闆,是一位花甲老人,他在 90 年代開始玩黑膠唱片,至今已經有 23 年。

店鋪除了買賣唱片和唱片機,他還親自維修唱片機,來這裏的顧客主要是熟人或者網上搜尋而來。在廣州,能維修舊黑膠唱片機的地方和人都已經不多了。

「這些東西都是老一輩在做,年輕人都不靠這個謀生。」老闆跟我説道。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離開黑膠店,我還看到附近店鋪的玻璃櫃裏放着各種各樣的卡式錄音帶,我至少十年沒有用過這種磁帶了,最後一次使用應該是小學做聽力題的時候。

實際上,剛開始我沒想到卡式錄音帶這個名字,因為它在我的回憶中已經離我很遠了。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低音強、高音亮的音響、印着 90 年代明星的黑膠、曾經被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扛在肩膀上的收音機…… 這些來自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設備,並沒有因為時間而被塵封,它們在這些酷愛 DIY 的發燒友手上反而迎來第二春。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正在焊接功放電路板的 DIY 玩家

「用 90 年代的設備聽 90 年代的歌,會讓人回憶起那個年代的自己。」站在音響店前聽張學友演唱會的成叔説道。

其實在舊貨市場裏,大部分店主都是所售商品的 DIY 愛好者,因而除了能在這裏找到新舊設備以外,還能在這裏找到林林種種的維修服務。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各式各樣的耳機線

由於這裏是新舊音頻、影像設備的集散地,因此維修音響、耳機改裝、修播放器的店鋪是最多的。

當然這裏也有一些修手機、電腦、家電的店鋪,只是相比於前面三類,這些店鋪都主要以銷售為主。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實際上,這裏最能撼動到我的是還有少量的鐘表維修店,在智能手錶逐漸取代傳統手錶、修手錶用 Apple Care 的今天,傳統手錶維修已經非常少見。

但和黑膠唱片機維修一樣,鐘錶維修也正在經歷時代的沖洗,變得稀有和老齡化。

舊貨市場裏的新貨

無論是日本的秋葉原,還是香港的鴨寮街,這些擁有濃厚歷史底藴的電子產品集散地,都同時擁有大眾廉價消費市場的屬性,將軍東電器城亦是如此。

雖然我在文章裏一直稱這是「舊貨市場」,然而這裏所賣的並非全是舊貨,新電腦、新電視、新 CD 、新的手機配件都能在這裏找得到。

和前面的中古舊貨相比,我感覺自己從 90 年代穿越回到了今天。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不過即使是新貨,這些產品大多都是面向中等消費人羣的一手或成色較新的二手商品為主,便宜的兩百塊一台電腦主機、不到一千元就能帶走的「便攜空調」、50 英寸的 4K 電視在這裏也不到兩千元。

雖然這些「便宜的新貨」談不上市場最新、最高端,但在明顯低於市場的售價下,仍有着不錯的市場。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只要 260 塊的「聯想 i5 電腦」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vaio 的筆記本在市面上已經很少能見到,而這裏卻有一整個展櫃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最右邊的是 PPTV,它只要 1588 元

中古舊貨是市場的特色,但這一特色並不能支撐市場生存,畢竟收藏和懷舊都不是每個人的剛需,在同樣支出的成本下,普通人會更青睞於選擇到手即用的現代商品,而不是帶回家還要翻新、修復的中古物。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市場門前是嶄新的手機店,就像舊貨市場穿上這個時代的外衣

或許也正是出於這方面原因,市場沒有將「舊貨」和「二手」的字眼放在招牌上,而且市場的第一層是更符合大眾日常需要的新貨,中古商品需要到負一層才能找得到,但也正是如此,這些年代久遠的中古老物,也得以披上一層更神秘的面紗。

大隱於市的熟男精神博物館

在我離開舊貨市場前,我站在人流量最多的走廊口,觀察舊貨市場的顧客。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我發現除了一些上了年齡的中年人,也不乏一些和我年紀相近的年輕人,但他們並不是來買或賣東西,而是和我一樣,想尋覓歷史的味道。

我走向在相機店門前拍照的年輕情侶,出於當時對陌生人的緊張感,我忘記問他們的稱謂。簡單寒暄後,我瞭解到他們是 96 後的 KOL,來這裏是因為他們最近在寫關於懷舊電子產品的文章。

我不解地問,「為什麼你們對這些中古產品感興趣?你們瞭解它們嗎?」

正是因為自己沒接觸過,所以才想來這裏。

對於他們來説,這裏是瞭解舊時代的博物館。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儘管這裏沒有專業的講解員、裝有名貴展品的玻璃櫃,但這裏的舊手機、舊相機、黑膠、唱片機都是經歷數十年留下來的真跡,它們展現出人們過去的通訊、攝影、娛樂、生活方式,也側面展現出電子技術在過去數十年間成長的腳印。

只是相比於普通博物館,這些「展品」都被貼上標價,等待着也在尋找它的收藏者帶回家。

我在離開市場時一直在想,如果舊貨市場消失了,後來者能在哪些地方觸摸到歷史?想要尋找當年舊物的人,又能通過哪些途徑找到?而那些不太會用網絡的中老年人,能怎樣聚在一起玩 HiFi、玩相機?

我想,後來者也許只能通過網上了解歷史的片面;收藏者也許只能依靠網絡來尋找舊物;上了年紀發燒友也許只能在茶桌上閒聊,直到漸漸退燒……

對我來説,舊貨市場中的「舊貨」雖然容易讓人聯想到老舊和廉價,但舊貨市場在今天已經不屬於某個階層、某個年齡段。事實上,這裏沒有貧富、興趣、年齡之分。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交易用的「市場」只是它的外表,實際上它同時還是熱衷於電子產品的愛好者聚會、交流的地方,這裏沉澱着一代或者幾代人的記憶,等待着被人想起和發掘。

回到家後,我將「熟男的精神博物館」作為標題,以此表達我這個「輕熟男」看到舊貨市場的另一面。

寫到這裏我突然想到,倘若在若干年後,手機變成另一種形態、相機拍照達到億萬級別,我在舊貨市場找到今天的 iPhone、相機、AirPods,會是怎樣的感覺?

注:本文配圖由膠捲相機拍攝,但因為沖洗和掃描耗時太長,趕不上推送時間,最後只能由手機拍攝的照片加特效來代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134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天「電子垃圾」,這裏是熟男的精神博物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