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大衞 11月30日報道
11月24日,在由芥末堆主辦的“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新基建論壇上,獲得場景視頻營銷中心負責人張顯輝做了《教育的場景化——視頻技術助力教育不斷進化》的主題分享。他認為,在線教育爆發的這些年,用户在具體場景上的需求變化推動了視頻技術支持形式的變遷,他表示,“教育真正需要的不是最牛的技術,而是最貼近用户、真正能滿足不同場景的產品和服務”。
以下為張顯輝的演講實錄,略有刪改:
我從事教育行業20年,但實際上我並不是真正的教師,只是一直服務於教培行業。我們現在的名字獲得場景視頻,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説CC視頻大家可能都知道了。為什麼叫CC視頻?原來創始人認為人體中最重要的微量元素就是維生素C,覺得CC視頻會在教育行業或者在視頻行業成為最重要的微量元素。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推了很多視頻方面的技術工具的解決方案。但是後面漸漸發現,單純的提供工具不提供場景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做了一個品牌升級叫做“獲得場景視頻”。其實再牛的技術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還是要滿足用户的應用場景。在實踐之中,我們發現有一些趨勢正在慢慢形成。
需求變化推動視頻技術助力教育的形式發生變遷首先要説視頻助力教育的個性化,提到個性化必須要説標準化。作為教培機構或者企業來講,標準化、可複製性往往決定了你的商業規模、盈利等問題。如果你提供的服務是非常複雜的,很難複製和標準化的,那麼企業發展的天花板是很容易達到的。
真正在線教育爆發是在2010年左右,那時都是線下的用户,我記得有一個用户他每年都有很長一段時間做線下的串講,在一個體育場裏他最多可以給3千人做串講,無形中影響了他的標準化,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所以當時他就問有沒有一種東西,能把我的課程讓它無限制標準化複製出去。當時提出點播服務來解決這個問題,錄完一個課程可以觸達到很多人。但痛點也不少,有一個痛點是錄播課可能會被盜版,這就出現了加密功能。但漸漸又發現點播的標準化已經解決不了教育的需求,因為它的互動性很差。後面就又出現了直播技術,因為直播除了本身提供視頻的播放或者內容傳達之外還有非常好的互動,大家可以聊天。
但直播的痛點也有很多,比如要求你在瞬間有高併發支撐能力,對直播平台的穩定性有非常大的要求。這是在標準化的基礎上稍微加了一點點個性化或者有一些個性化的服務。
隨着時間的推移,直播可能也不能滿足了或者不能完全滿足所有用户的需求,那麼就出現了雲課堂。在疫情期間,這次大家對整個教育的應用場景或者技術視頻應用場景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小班課就是雲課場景應用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選擇,但比較典型的是一對一互動,疫情期間很多孩子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但它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那就是你的服務成本太高,收穫的跟付出的可能不太成正比,所以又出現了一對多的形式。
隨着時間的發展,會發現小班的形式也無法滿足學生提問的要求,所以又出現了雙師的解決方案,就是線上、線下雙師。這樣可以解決名師的問題,可以解決學員的互動、答問題、育人的問題。後面又發現,我可能沒有一個固定的教室,有沒有辦法實現雙師?就又出現了線上雙師場景。
所以説,從視頻的應用角度就是這樣,不斷的從標準化,一點點的個性化,然後兼容標準化,慢慢地在計劃、在進展。不過,視頻互動也有核心痛點,即不能有延時。在做教學場景的時候,用户體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延時。
近年來大家都談到數字化的問題。數字化毫無疑問是未來10年中最為重要的趨勢。有一個專家講過,説所有的行業都會通過數字化重新做一遍。今年數字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貝殼。這是我截的最近一段時間貝殼的市值,大家可以看到貝殼它的市值已經超過了萬科、恆大和碧桂園,但是他自己並不蓋一棟樓,並不蓋一個房子,這就是數字化帶來的好處。
數字化是今天就有的嗎?不是,只不過是在這一個時間的整體爆發。其實數字化涉及到各個階段,比如説,教學場景、校園場景。不光是學員,整個學校運營的數字化,還有獲客招生的數字化都是一體的,不能簡單地説某一個部分的數字化。這是很早以前,大概10年以前就有的點播功能。
大家可以看PPT上趨勢的圖,可以看到在視頻剛剛打開的時候觀看量是50萬,但是在10秒鐘以內就還剩20萬的觀看量。這有什麼意義?在教學場景或者教員場景中,可以告訴你在視頻剛開始的前10秒鐘你的視頻不夠精彩或者你的內容設計是有些問題的,那麼你需要調整它來提高你學員的完課率或者提高用户的黏性。
雲課堂用户的一個數字圖,是實時熱力圖。這個用户是做全球的英語培訓,可以隨時看到在每一個大洲,他的學員和老師的熱力情況,來指導他進行獲客、教研等等一些工作。所以我覺得數字化是深入在每一個行業的。比如説,為了保證自己的服務質量,把整個我們平台的各種數據都集中在一個大屏上實現數字化,任何一個地方出現卡頓,任何一個地方出現不流暢都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有一個非常好的機制實現備份,迅速的切過去。
視頻助力教育的圈層化和智能化“圈層化”這個概念也是這兩年比較熱的一個詞。先給大家看一個圖,是我們公司一個90後的小姑娘分享的,我覺得她分享的非常的有道理。可以看到這是一個視頻工具TGI的圖,可以發現85後特別愛看視頻,視頻播放吸引在線視頻可能用的更多一些,但是00後開始愛剪視頻,由觀眾變成演員,甚至變成導演了,這是視頻的趨勢,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圈層,因為年齡是很好的或者比較有代表性的圈層,70後、80後、90後、00後完全是不一樣的。
所有教育機構的APP或者教育機構在80後、95後和00後眼中是什麼樣子的?每一個年齡段關注的是不一樣的,其實就是整個用户的圈層化。
這兩年直播帶貨非常火。直播帶貨的底層邏輯是什麼?有幾個方面:
1.供給側的模塊化,可以實現反向定製。
2.用户的圈層化。
其實我不是特別關注薇婭和李佳琦,但是我很喜歡毛毛姐姐。他們都很關注自己的一部分羣體,並不太在乎你不是他這個圈層的人是不是關注他。所以薇婭、李佳琦才會利用10月份“雙十一”之前做了一個預熱,兩個人分別一晚上做了六七十億的流水或者收入。
視頻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直播帶貨的技術加持手段,我給大家展示的是董小姐董明珠做的直播帶貨,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董明珠在今年4月24號做的第一次直播帶貨,當時她的收入是多少?24.4萬,第二次變成了31億,6.1的時候變成65.4億。
怎麼實現的?有人説董小姐一下子變成了特別牛的人了,其實不是,就是她把她經銷商的客人本來在線下轉化的變到線上轉化。雖然都叫直播帶貨,老羅、李佳琦和她完全是不一樣的邏輯,但是董明珠或者格力的直播帶貨是數字化和圈層化的體現,因為她有很多的玩法,比如説,膨脹金、掃二維碼,跟線下經銷商怎麼非常好的融合,其實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應該都是數字化的基礎。
隨着5G、AI、VR、AR、MR的出現,教育可能會越來越好玩,越來越有意思。AI不過多的講,其實有很多的應用場景,現在可以實現自己判作業,甚至判作文都可以。因為我跟視頻相關,所以講VR、AR和MR。VR是虛擬現實,它就是把人放到虛擬的環境裏,戴個眼鏡玩遊戲。AR是增強現實,把一個虛擬的東西放到現實的裏邊。MR是混合現實,把現實的東西虛擬化,放到虛擬和現實的裏邊,讓你達到更好沉浸式的體驗。
典型AR的遊戲,大家可能都應該玩過皮卡丘,皮卡丘是一個虛擬的東西。比如説,我們拿着手機攝像頭看,它可能藏在某個人的椅子和桌子下邊。未來教學產品的立體化,全息教學、MR教學、虛擬實驗室教學沉浸感更強。教學場景的數字化,上課、作業,招生、獲客、教材等等都是可以通過數字化來實現的。
所以説,我認為教育真正需要的不是最牛的技術,而是最貼近的產品和服務,真正能滿足不同場景的產品和服務才是最好的。
再簡單舉一個例子,比如説,直播互動可以理解為小班課,很簡單,大家覺得是小班課的產品,但在我們看來它有四個應用場景:
1)最底層的技術供給。
2)UI自定義,定製開發,一些功能完全給你提供好,但是UI自己做,通過SDK的形式來實現場景。
3)UI都不需要自己開發,完全可以用你做好的UI對接到我的平台直接使用。
4)開箱即用,課程表等直接用就可以。
即使一個簡簡單單的小的功能在不同的機構,甚至在同樣的機構的應用場景都不一樣。所以説,我們叫“獲得場景視頻”,提供點播、直播、課堂、加速和網校、督課等各大產品,滿足你的不同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