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生活變得越來越數字化、智能化。但不少老年人卻因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設備,被“數字生活”關在門外。一邊是不斷加速的數字科技,一邊是不斷擴大的老年人口,如何讓2.5億老年人口共享智能技術的便利,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課題。尤其在疫情防控的今天,社會運轉高度依賴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這一矛盾更顯緊迫。
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公佈《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下文簡稱《方案》),就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堅持傳統服務於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提出了20條舉措要求。
11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也專門就《方案》召開政策吹風會,詳細回應今後如何填平老年人的“數字鴻溝”。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年輕子女需要更好地做好“數字反哺”,讓老年人可以更積極面對數字老齡化。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
“健康碼”曾讓部分老年人生活不便
《方案》明確不得將其作為唯一通行憑證
“健康碼”是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會管理的一項創新,它高效辨識了使用者的疫情風險情況。但事實上,各地也出現過老年人因不會使用“健康碼”而帶來生活不便的情況。
今年3月8日,中國政府網的一則網民留言是這樣寫的:
“現在去超市、醫院、銀行都要‘健康碼’。我爺爺奶奶70多歲了,普通老年手機都不會使用,更別説智能手機了。現在讓他們整個健康碼,對他們來説太難了。像他們這樣的老人,有子女幫忙申請還好,沒子女或者不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自己都無法申請和使用‘健康碼’。這樣導致他們不能去超市買菜、去銀行取錢、去醫院開藥。現在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人還有很多,請相關部門重視一下這個問題。”
▲網友在中國政府網留言稱老年人因不會使用“健康碼”而帶來生活不便
來自河南的周先生則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今年夏天他原計劃到北京探望兒子,但是因為聽説需要健康碼,自己一直沒有用過智能手機而一度耽誤行程,後來家裏人給他買來智能手機,學會使用了才出發。
一些地區,例如杭州今年3月就曾為解決沒有智能手機人羣健康碼使用問題,推出代辦申領,代辦完成後,被代辦人就可憑市民卡在相關場景驗碼通行。
杭州市政府熱線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直系親屬可以為老人和少兒代辦申領健康碼。每人可以為3名老人、少兒代辦申領。近日,北京二級以上醫院也為老年人設置了“無健康碼”綠色通道。
這次《方案》明確:
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地區,除機場、鐵路車站、長途客運站、碼頭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場所外,一般不用查驗“健康碼”。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對老年人等羣體可採取憑有效身份證件登記、持紙質證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為輔助行程證明等替代措施。
看病、外賣、打車……
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有了填平方案
《方案》明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為有效解決老年人無法使用智能技術獲取線上服務的困難,組織、引導、便利城鄉社區組織、機構和各類社會力量進社區、進家庭,建設改造一批社區便民消費服務中心、老年服務站等設施,為居家老年人特別是高齡、空巢、失能、留守等重點羣體,提供生活用品代購、餐飲外賣、家政預約、代收代繳、掛號取藥、上門巡診、精神慰藉等服務,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在日常出行方面,《方案》還要求保持巡遊出租車揚召服務,對電召服務要提高電話接線率。引導網約車平台公司優化約車軟件,增設“一鍵叫車”功能,鼓勵提供電召服務,對老年人訂單優先派車。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運等公共交通在推行移動支付、電子客票、掃碼乘車的同時,保留使用現金、紙質票據、憑證、證件等乘車的方式。
在日常就醫方面,醫療機構、相關企業要完善電話、網絡、現場等多種預約掛號方式,暢通家人、親友、家庭簽約醫生等代老年人預約掛號的渠道。醫療機構應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保留掛號、繳費、打印檢驗報告等人工服務窗口,配備導醫、志願者、社會工作者等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就醫指導服務。
日常消費時,要保留傳統支付方式,網絡消費要便利、要安全。參加文體活動時,場所人工窗口和電話專線要保留。辦事服務時依託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應用、設置必要的線下辦事渠道。使用智能產品時,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適老化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深度覆蓋,降低資費。
《方案》提出:
到2020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動各項傳統服務兜底保障到位,抓緊出台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切實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
到2021年底前,圍繞老年人高頻服務事項,推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更加普遍,傳統服務方式更加完善。
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便捷性不斷提高,線上線下服務更加高效協同,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專家:疫情帶來老年人強制性數字老齡化
年輕子女應做好“數字反哺”
對此,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認為,新冠疫情帶來了非接觸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新興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數字進程的變革。
其中最大的變化包括三個方面數字化,即金融財富流的數字化、人際交往的數字化、信息獲取的數字化。原來大爺大媽可以在小區聊天,現在只能在一些社交工具或者小程序裏看新聞,嘮嗑交流。
瀋陽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老年人經歷的是相對被動的數字老齡化,老年人的數字化進程是零星的。疫情給他們帶來了強制性的數字老齡化。因為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人人隔絕,甚至買菜也要通過微信羣,老年人要被迫接受“健康碼”、數字支付等方式。因為老年人自身條件的限制,這樣的過程必然產生一些問題。
面對新興智能技術,老年人有哪些短板?瀋陽認為,首先老年人學習網絡技能的成本較高,包括老年人的時間成本、財務成本和觀念成本,都比年輕人高很多。
第二,老年人自身條件限制,比如打字這樣一個基礎性的技能,老年人如果不能掌握,一些需要輸入驗證碼的環節如果有時間限制,老年人就不能完成。當然這也與限制的互聯網產品設計大多由中青年人設計,他們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需求。
第三,老年人甄別信息的能力存在短板,與年輕人相比年輕人社會活動更多,社會融入性較強。很多信息在流動過程中,就會被鑑別是不是謠言。但是老年人因為退休了,長期只和幾個人交流,容易產生信息的極化。
針對這種情況,瀋陽認為首先國家應該建立機制保障,這次國辦下達的《方案》就是很好很及時的保障。
此外,互聯網平台要發揮自己的力量,開發老年人使用的應用版本,承擔社會責任。
第三,社區、NGO組織、志願者可以探索組織一些線下幫助老年人學習互聯網技術的活動,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第四,是最重要的一點,家裏的年輕子女應該在閒暇的時候多教老年人使用移動互聯網,這叫做“數字反哺”。
“年輕時候,父輩們教給我們現實世界的生存技能,現在到我們教他們虛擬世界生存技能的時候了。這樣老年人才能既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能夠積極的面對數字老齡化。”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