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見實(ID:jianshishijie),作者徐志斌,創業邦經授權發佈,題圖來自攝圖網。
先説這三個洞察是什麼,稍後咱們再慢慢展開聊。
一、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裏,有最佳的成為頭部團隊的機會;
二、去中心化的世界裏,用中心化策略應對,反而是最佳(普遍)成長策略;
三、去中心化的世界裏,精品和優質內容(服務)最易進入頭部。
週五在一家著名VC司和許多知名企業聊私域流量的策略制定。期間聊起一個話題:到底怎麼抓視頻號的機會?
這個問題在1月19日晚上張小龍完成他的“微信之夜”分享後,見實團隊內部就曾直接、深度討論過類似話題。如果今天還討論“視頻號是不是機會,要不要投入?”等問題,顯然已毫無意義,當一個國民級平台義無反顧地、重度地佈局某個產品,唯一且直接的問題只有一個:
如何抓住這視頻號的機會?
因此,我們將當晚的討論結果總結出來,發現就是上面三句話。如果世界沒有跑偏,那麼曾經出現在朋友圈、羣、公號領域的這三句話(洞察),大概率會再度實現。
一
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裏
有最佳的成為頭部團隊的機會
這句話是一個結果。
如果説,在當下還有什麼能夠迅速讓創業者崛起的機會,那一定是誕生在去中心化的環境中。
比如,最近被鋪天蓋地批評的拼多多,這家公司就受益於無數用户的邀約砍價、拼單的行為。每一個不起眼的分享,匯聚起了龐大的拼多多,甚至迅速到了能夠和京東、阿里掰手腕的段位。
這個名單可以拉出很多,囊括從過去的蘑菇街美麗説、臉萌、小紅書、咪蒙,到“造”、趣頭條等,會非常非常長,許多優秀且迅速崛起的創業團隊都會名列其中,即使是公眾號這樣的小賽道,十點讀書、軍武次位面,乃至於2018年才推出的“見實”,也是各自領域的小頭部。
從2010年至今,社交網絡的去中心化環境,催生了一波又一波頭部企業出現,以至於就連今日頭條、淘寶也不得不委屈且多次批評微信不開放給他們足夠大的分享權限——這樣的環境能快速催生出自己的新競爭對手,這怎麼看都是不合適的事情。
過去,去中心化環境是微博、朋友圈、微信羣、小程序。當視頻號、直播也開始全民化,隨手可拍和可發時,也就相當於去中心化的環境再添新名單。抓住新機會,崛起成為新頭部團隊的機會自然就再度釋放。
到這時還在糾結有沒有價值,要不要去做,顯然沒有意義了。唯一的關注點應該是:
要怎麼抓住這個新的“去中心化環境”帶來的大機會?
二
去中心化的世界裏
用中心化策略應對
反而是最佳(普遍)成長策略
如果第一句話是結果,那麼接下來的第二句和第三句話自然就是對應可以運用的特點。
什麼是中心化策略?
你直接看“微商”即可。
“微商”是個爭議非常大的羣體,現在一分為二,一部分仍然是黑五類、騙完就走,另一部分則走向了品牌化、精品化的路線,如張庭的TST和冠名了《乘風破浪的姐姐》的梵蜜琳大都是代表。
過去社交電商的多種形態、多個階段和浪潮,都從“微商”借鑑許多,甚至就連私域流量的發展也多受益於微商——部分傳統企業早在數年之前已全力佈局私域流量,這並非是因為前瞻,而是從“微商”升級而來。
當時許多傳統企業上馬微商體系,但很快發現,動輒“三個月喜提和諧號”的提法對品牌宣傳十分不利,且客服售後、價格管理,尤其是會員管理等,都很難處理。這就被迫要求企業的體系升級,因此反而不知不覺走到了私域流量這個框架中來。
到了視頻號上,沒想到“微商”體系也照樣有用:當視頻號直播開始時,幾萬或十幾萬的成員一發動,相當於大量“KOC”在號召和吸引好友們進入。
平台沒有資源和用户、流量推薦時,讓每一位用户分享和推薦就是最好的增長策源地——只是,“分享”動力太高難了,以至於我都寫下三本暢銷書《社交紅利》《即時引爆》《小羣效應》,第四本也即將殺青出版。但不管如何,一個KOC體系反而是最簡單、最直接的。
類似這些做法,大家在2020春節疫情期間開啓的“私域+直播+社羣+小程序”的浪潮中,會發現同樣如此,只是換了另一個更好聽的名詞:
全民營銷、導購驅動。
這裏需要強調一下:並非是説你要複製微商、做微商。其中關鍵是:用一個機制將一定量級的“KOC”撬動起來,就足夠在去中心化的世界,最大化收穫那個頭部地位。
這個撬動KOC的“機制”才是一較高下的關鍵。
三
去中心化的世界裏
精品和優質內容(服務)最易成長
討論時有一個關聯的問題:
如果都要借鑑這些KOC為主的運營和市場策略,那聚焦優質產品和服務的團隊還有空間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這和另一個問題有關: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裏,什麼樣的服務和產品才會成為頭部?
答案正是這個結論:精品和優質內容(服務)最易成長。
類似這樣的問題,我曾在知乎上做答,因為邏輯一致,可以借鑑:
內容上有一個“廉價娛樂”邏輯,所謂廉價娛樂,就是用户用最簡單的投入,獲得最愉悦(超值)的享受。是用户的投入和獲得。本質上還是用户的“投入產出比”。
在這個邏輯下,用户會用更少的成本(不管時間還是金錢、腦力、人際關係等),追求獲得更好的愉悦享受、更有價值的內容、更物美廉價的商品、更優質的服務、更尊崇的社交感受。且,用户“獲得”的標準在不斷提升,提升越來越快。所以對團隊來説,“優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以快遞為例,前不久一篇深度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引發了外界對美團、餓了麼的批評,認為它們在用算法剝削騎手們。系統就和剛提及的邏輯會有一定關聯:
人們習慣了即點即送、習慣了送上門、送到手上。如果某個快遞團隊更快,下單當然更多。如果下單更慢,則投訴也更多。
這幾天還有一部網絡大電影叫《中國飛俠》,也是講述的快遞騎手的故事。裏面有一個小細節是:
有一位用户嫌棄主角送的太慢,退單不要了,不得已主角只好自己掏錢買了下來,以換取對方不要投訴。
人們因為同情而呼籲系統不要那麼苛刻,但仍會因為服務的優質程度與否(比如速度)而選擇某一項服務。
在分享推薦的世界裏也是如此。許多人都説公號的分享數據在下降,但另一方面,人們的分享行為依然源源不絕,更多優質內容還在短時間內迅速刷屏,甚至社交電商、直播、視頻號這些都依賴分享迅速崛起不同的團隊。這是因為人們越來越傾向分享和推薦更優質、更好的內容和服務。
因為這些推薦和分享,越來越影響自己的社交貨幣。影響自己在小圈子內的被信任度——如果真的有這玩意的話。
這就是精品和優質內容(服務)背後的基礎所在,且伴生的顯著現象是:最好的那個行業服務,會迅速成為行業標配,成為最基礎的服務標準。
“優質”的標準在不斷提升。
當下最優質的那個服務或產品,會更有機會迅速成為當下的頭部團隊。
這時再回到剛開始的問題中去,我們可以如此作答:
視頻號的大機會,最簡單的或是做好內容,成為內容團隊或者MCN;但更大的機會,在於如何在新的去中心化環境中,找到迅速成為頭部團隊的可能。
且這個機會還會用視頻語言表達的。曾經的企業優勢在新的表達方式面前都不佔優。這更利於傳統企業、快消品牌、網紅品牌、互聯網團隊等積極探索、嘗試新鮮事物的人們。其中,“中心化策略*超優質服務”的組合運用,會有效幫助企業實現這一點。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