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懷舊潮裏,瑟瑟發抖的經典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商隱社 (ID:shangyinshecj);作者:靈竹 ;編輯:齊馬;原標題:《2022年新一波“翻拍潮”來襲,能不能別毀經典了!》文章部分文字有刪減;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如今,打開社交與短視頻平台,經典老劇正在經歷一場“文藝復興”。


在創作者天馬行空的二創視頻裏,各位UP主還在解讀經典老劇中的各個細節,盤點那些或是尷尬、或是奇妙的名場面,或者搞一個奇思妙想的聯動CP。


近日有網友出了一個《仙劍》vs《甄嬛傳》的剪輯視頻上了熱搜,這次把《仙劍3》景天和《甄嬛傳》四郎拉到了一起……一時間愛不愛看這兩部劇的人都沉默了。


2022懷舊潮裏,瑟瑟發抖的經典們


這屆網友愛懷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除了觀眾,資本也患上了“懷舊病”。


老劇翻拍年年有,近二十多年來,《紅樓夢》被翻拍了18次,《神鵰俠侶》被翻拍了14次,《西遊記》被翻拍了11次,《笑傲江湖》被翻拍了7次。


這些被翻拍的經典IP,最終成品卻並不討好,“十翻有九爛”已成共識,觀眾早已不吃這套,但影視圈依然飛蛾撲火般前仆後繼。


這個夏天,仙劍系列成了下一個待宰的羔羊,仙劍系列相關詞條頻頻衝上熱搜,仙劍6和仙劍1翻拍版都官宣了主演陣容。


緊接着,經典老劇《上錯花轎嫁對郎》翻拍版的殺青照也放出來了。


這也要翻拍,那也要翻拍,似乎每隔不久就有消息説是某某經典劇要被翻拍。


此懷舊不是彼懷舊,微博評論區罵聲一片,網友們紛紛哀嘆:能不能不要再毀經典了?


影視圈翻拍的三大脈絡


提到翻拍,就避不開金庸武俠。


金庸先生為我們留下的15部武俠小説,均被改變成影視劇,並多次翻拍。

時間線往前移,1983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的《射鵰英雄傳》也是翻拍劇,但拍得非常成功。


2022懷舊潮裏,瑟瑟發抖的經典們


最早在1976年,香港佳藝電視台率先把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搬上了銀幕。這版沒怎麼在內地播放過,所以反響沒有香港好,收看觀眾達100萬,打破了香港電視劇的最好紀錄,在東南亞也相當受歡迎。


然而,香港佳藝電視台是香港電視史上的一個短命機構,從開播到因經營不善而倒閉僅存在了3年42天,但它製作播出的《武則天》《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碧血劍》《鹿鼎記》《流星蝴蝶劍》等,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最早被翻拍劇目的原作母本。


這時期之後的十年左右,內地電視產業才剛剛甦醒,節目內容的生產製作和運營開始向市場靠攏。同時,電視機產量大幅擴增,取代收音機成為家家户户的客廳霸主。


在政策變革和技術發展的雙重引領下,以《西遊記》《紅樓夢》為代表的大批經典內地電視劇陸續出現。


不過,由於電視劇行業剛雛鷹起飛,拍攝技術粗糙,經費不足,劇組在拍攝過程中困難重重,畫質、道具等方面仍有不足,老劇新拍似乎就有了必要。


直到進入21世紀,國家文化產業進入產業化、類型化的經營和創作時期,圖像內容的生產和消費躍居顯赫位置,國產翻拍劇開始大量湧現。


老劇翻新本來可以利用更豐富的資金、技術再次為觀眾呈現經典IP,並將原作的藝術主題、風格與現時觀念相適應,然而,現實往往差強人意。


觀察2000年至2010年之間內地電視劇翻拍的代表性作品,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三條鮮明的翻拍路徑。


首先就是武俠劇。


九十年代是香港武俠影視的“黃金時代”,翻拍武俠劇也盛行,張智霖版的《射鵰英雄傳》,陳小春版的《鹿鼎記》等就是這時期拍攝的,當時內地最具代表性的是央視拍的《三國演義》《水滸傳》。


當時,金庸對媒體表示,如果央視能把他的小説拍得跟《三國演義》《水滸傳》一樣好,他願意一塊錢轉讓版權。


擔任央視版《水滸傳》總製片人的張紀中正好看到這個採訪,立刻發傳真給金庸表達了翻拍意願,一天後就收到回覆:


“願以一塊錢的價格將小説版權轉讓給央視,想拍哪部作品都可以。”


於是就有了2001年內地拍攝的《笑傲江湖》,雖然頗有爭議,但由此引發了一股金庸劇翻拍潮和武俠劇熱潮。


與此同時,隨着香港影視技術人員的北上,與內地的影視資源整合起來,把武俠風進一步發揮了出來。


但隨着翻拍次數增多,翻拍出來的金庸武俠劇讓觀眾越來越不滿。


從豆瓣評分能看出,近十年翻拍的多數金庸武俠劇評分幾乎都不及格或僅在及格線邊緣徘徊:


2014版的《神鵰俠侶》小龍女造型和妝容引發爭議,喜提“小籠包”綽號,觀眾的吐嘈聲一浪高過一浪;2021版的《天龍八部》和2020年的《新鹿鼎記》更是創下了3.6和3.2的低分。


其次,便是四大名著的翻拍潮。


從2005年新版《紅樓夢》劇組發起大型演員選秀《紅樓夢中人》開始,關注和吐槽都源源不斷;2010到2012年又分別出了新版的三國、水滸和西遊。


如今,十多年過去,新版四大名著很少被人提及,甚至被遺忘,也就是新版三國裏的劉皇叔憑藉“接着奏樂接着舞”狠狠火了一把。


2022懷舊潮裏,瑟瑟發抖的經典們


再次,是以翻拍日韓都市愛情劇為發端,進行海外劇集的跨文化轉換。


2011年湖南衞視翻拍的一部《回家的誘惑》火遍全國,掀起一股日韓劇翻拍熱潮之後,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部翻拍劇登陸各大衞視,比如《一不小心愛上你》《相愛穿梭千年》《深夜食堂》等。但大多數翻拍劇,品質都和原版相去甚遠。


除此之外,瓊瑤劇、中國台灣偶像劇、仙俠劇等都被多次翻拍。


十多年間,即便一路都頂着吐槽,但影視圈仍翻拍不止。


為什麼影視圈愛翻拍?


2006年某日,北京電視台成立了“紅樓夢中人”官方網站,宣佈在全國範圍內舉行新紅樓拍攝的選秀活動,熱火朝天,賺足了人氣。


在北京南城模仿《紅樓夢》相關場景而建造的假古董“大觀園”裏,參與賈寶玉、林黛玉等角色選秀活動的妙齡少男少女,一時間摩肩接踵。


四年後,一個非常具有標誌性的劇集——李少紅版《紅樓夢》誕生,誰也沒想到令人期許已久、聲勢巨大的這部新作播出一集後名聲便開始節節敗退。


恰恰從2010年起,大量資本夾雜熱錢開始流向影視行業,國產影視劇進入一個產能暴漲時期。


影視市場競爭逐漸加劇,電影和電視劇更要考慮製作資金投入和市場效益反饋之間的關係,追尋利益最大化。


再加上,2015年沸沸揚揚了很久的“一劇兩星”(同一部電視劇每晚黃金時段聯播的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政策落地,本就火熱的電視劇市場爭奪戰更加白熱化,獨家資源也顯得愈發緊俏。


越來越多電視台、網站意識到,與其高價購買引進劇,還要與其他衞視“共享”,不如自制電視劇,為翻拍劇的流行埋下了伏筆。


相比新創劇,翻拍劇被不少投資方堅信為“萬金油”,因為有此前的市場和口碑基礎作保障,票房或收視率都有一定的保障。


老劇組把能填的坑都填了,能踩的雷都踩了,只要借力造勢,持續熱點營銷,不僅能節約大量營銷、宣傳成本,還在商業上為資金回籠增加了保險係數。


此外,經典的故事和情節被反覆利用也是藝術大眾化和商業化的必然趨勢。雖然,藝術作為商品被大規模複製生產的結果,必然是蜕變為文化快餐。


2010年李少紅版的《新紅樓夢》恰好成為觀眾深刻印象中最早的翻拍失敗案例,《新紅樓夢》在選角、營銷等方面大動干戈,耗資一個多億,但作品被指只模仿了原作的“形”,而沒有深入原作肌理,只是一味擁有了華麗的畫面及精緻的製作藝術,徒有其表。


近幾年,翻拍劇年年上新,已成為國內影視劇市場的“造血幹細胞”之一,不過大多數翻拍劇伴隨着口碑撲街的命運。


儘管如此,翻拍劇從未止息,且勢頭不減,也是因為有相當多的觀眾願意捧場。


馮小剛曾在《金星秀》上表示:觀眾太雙標,一邊吐槽垃圾電影,一邊貢獻了一堆票房。影視劇也是同樣道理,不少粉絲為了給哥哥打call,不惜審美歪到外太空,於是一波靠“僅粉絲可見的演技”的演員風生水起。


製作方更是對此視而不見,依舊樂此不疲地執着於翻拍。這種模式看上去很美,實際危機四伏,國劇在翻拍過程中的極其敷衍化和賺快錢心態是直接導致大量翻拍劇撲街的重要原因。


翻拍劇低分魔咒


其實翻拍本身就有相當大的難度。


人類天生擁有新奇心理,容易對第一次出現的、罕見的、突發的、強烈變化的事物產生興趣和好奇。


過去,電視劇作為熒屏上的“新物種”,鮮活又新奇,讓長期以來娛樂方式單一的國人“久旱逢甘霖”,大家反覆觀看,反覆品味,難免印象深刻,甚至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將演員和角色合二為一。


比如,一提到小龍女就想到李若彤,一説到聶小倩就想到王祖賢,這也造成了許多受眾對翻拍作品難免有牴觸心理,認為這無疑是回鍋肉與炒冷飯的行為,翻拍作很難得到受眾的認可與支持。


《上錯花轎嫁對郎》翻拍定妝照前不久上了熱搜,很多網友的態度出奇的一致,在微博上留言呼籲“不要再毀我們這一代的童年經典”“等我們這一代走了再翻拍行不行?”


但翻拍劇陷入低分魔咒的鍋不能全算到觀眾的童年濾鏡頭上。


口碑不錯的翻拍劇也是有的,如前所述,香港一些經典的金庸武俠劇都是翻拍的,反而超越了老版,成為新的經典。


還有2002年蘇有朋版的《倚天屠龍記》,反響也不錯;大獲成功的《家有兒女》也是翻拍自經典美劇《成長的煩惱》;再者,2011年翻拍自韓劇《妻子的誘惑》的《回家的誘惑》雖然劇情篇雷、價值觀有失偏頗,但依然給網友貢獻了不少有趣的梗。


翻拍經典的現象也不是中國獨有,在國外也並不罕見。特別是美國,比起大洋彼岸的英國,美國不到三百年的歷史沒那麼多故事,於是從他鄉覓劇本翻拍蔚然成風,美劇迷喜歡的不少劇集也出自翻拍,知名度較高的翻拍劇有《無恥之徒》《辦公室》《紙牌屋》等,和英國原版相比難分高下。


00後大學生S也表示,“先入為主”並不是翻拍劇擺爛的藉口。S是《紅樓夢》的骨灰粉,之前看李少紅導演的《新紅樓夢》入坑,《新紅樓夢》先入為主,直到幾年前好奇心驅動下她看了87版《紅樓夢》,再回看新版只覺索然無味。


如今電視劇組資金比較充裕,服化道、特效製作等都理應比以前更好,可出來的作品只剩下了華麗的外衣,更別提超越經典。


特別是2019年以來,大多數翻拍劇因為造型不好、演員與角色不配位、劇情魔改等激起了觀眾的不滿。


神話傳説題材的《封神演義》《白娘子傳奇》被肆意放大愛情線乃至用“傻白甜”、不倫戀招攬眼球;《鹿鼎記》因浮誇淺薄的喜劇形象塑造與原著情節大相徑庭遭到了歷次翻拍版中的最差評價;翻拍國外劇集的《精英律師》《不負時光》被網友質疑場景佈置、鏡頭調度、台詞情節簡單抄襲原作;更有甚者,片方自稱為“新亮劍”的《雷霆戰將》嚴重偏離歷史,輕佻地用偶像劇手法拍攝抗戰題材被勒令叫停......


珠玉在前,瓦石難當。


內娛無新劇本似乎已是事實,從國內外影視行業的對比來看,國產影視劇在原創能力上的確不突出,日韓劇、歐美劇近幾年的爆款影視數量遠遠高於國內,越來越多對“小甜劇、瑪麗蘇”免疫了的觀眾也選擇把目光投向海外。


這種背景下,“炒冷飯”也並非不是一條出路。但是這飯要怎麼“炒”,仍舊需要技術和方法,需要用心。

仔細看看社交媒體上的評價不難看出,觀眾們對於翻拍劇的不滿基本有兩方面,首先演員與角色不相符;另外就是劇情改編,如果按部就班地拍攝不免落入老套陳舊的窠臼,如果大刀闊斧地改編又很容易變成魔改,更毀經典。


面對更刁鑽的口味,翻拍經典更需要“慢工出細活”,除了“Idol做什麼事我都支持”的粉絲羣體之外,閲片無數的觀眾都有一把“心中的秤”,劇組用不用心一眼明瞭,即便打着情懷的招牌,也不妨礙觀眾在豆瓣上為爛片打下一個刺眼的低分。


前段時間大火的《夢華錄》,被認為為是內娛影視圈經過工業糖精的輪番轟炸、翻拍劇無數次毀經典、古偶男主深陷“顏值危機”之後的一次“眼球大解放”,一經推出讓觀眾喜極而泣,一時間“報復性”打分。


觀眾不是對翻拍劇一刀切,是不願意買爛劇的賬。


影視圈的“考古潮”


伴隨着“每出一部新劇觀眾們就能發現一部更好看的老劇”成為共識,“考古”更是成了觀眾們不得已的選擇。


在B站的影視剪輯區,許多UP主通過新老劇對比剪輯引起網友共鳴、獲得關注。同一情節的不同演繹,直觀的給劇迷們展示了經典劇的幕幕生動。


有些UP主在童年老劇的“驚天雷點”中發現了不少樂趣。


比如瓊瑤作品改編的《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朦朦》在當年火遍大江南北,不少80、90後曾經覺得其劇情打動人心,現在回頭來看,卻都是一個大寫加粗的“雷”,處處都是BUG——他們有的道具簡陋、有的台詞腦殘、有的價值觀扭曲……抱着考古的心態再看依然歡樂無限。


而許多極具內涵、質量極佳的經典之作,更是吸引着年輕人回看一遍又一遍。


以年輕人居多的B站在2020年就上架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拍攝的許多電視劇,受到用户的熱捧。


以四大名著為例,截至目前,87版《紅樓夢》播放量已近9000萬;94版《三國演義》更是超2.4億。


疫情苦悶,大家都在尋思着找樂子,人均“紅學家”的網友,在87版《紅樓夢》中又研發出新一代“黛玉體”,正如網友總結,林黛玉的經典表達中,總有着“三分柔弱兩分温柔四分譏誚一分氣惱”,一句“橫豎就拿那麼一點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成了很多年輕人吐槽工作壓力大的新梗,詼諧可愛。


另外便是2022年依然頻上熱搜的《甄嬛傳》體,自2011年播出以來,網友們花了十年時間凝結成一本厚厚的《甄學》,有人以此為樂,品味一遍又一邊,以此作為進食時間的“完美下飯菜”;有人以此為生,榨取76集的每一滴內容,在這部電視劇的一切邊角料滋養下做出百萬大號。


面對充滿更多不確定的當下,人們總愛懷念過去。


如今網友們自發的這股考古潮,已經漫出影視圈,從“歐豪,你是我的神”爆紅到古老綜藝尷尬名場面大賞,從《浪姐3》中王心凌再跳《愛你》引爆中年男性羣體到周杰倫演唱會重映、新專輯上線撥動華語歌壇,那些曾經的電視劇、綜藝、歌曲攪動着如今的影視娛樂圈。


而翻拍劇低分魔咒難破,優酷、騰訊視頻等長視頻公司也開始“考古”,紛紛推出經典老劇4k修復計劃,新經典難出,就讓老劇歷久彌新來吸引觀眾。


在影視劇供大於求的今天,大多數網友們幾乎一致地認為,如果沒有更好的作品,不如別一直消耗大家的感情,有些美好的東西,停留在過去某個時點就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526 字。

轉載請註明: 2022懷舊潮裏,瑟瑟發抖的經典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