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門印發猴痘診療指南:可通過密切接觸、飛沫等傳播
6月15日,國家衞生健康委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制定發佈《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明確猴痘可通過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傳播,也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還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
指南明確,猴痘病毒(MPXV)歸類於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是對人類致病的4種正痘病毒屬之一,另外3種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為非洲齧齒類動物(包括非洲松鼠、樹松鼠、岡比亞袋鼠、睡鼠等)。猴痘病毒耐乾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數月。對熱敏感,加熱至56℃ 30分鐘或60℃ 10分鐘可滅活。紫外線和一般消毒劑均可使之滅活,對次氯酸鈉、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該病毒主要傳染源為感染猴痘病毒的齧齒類動物。靈長類動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後也可成為傳染源。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人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它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也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還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尚不能排除性傳播。人羣普遍易感。既往接種過天花疫苗者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
彩色透射電子顯微捕獲的猴痘病毒顆粒。圖自英國《新科學家》
從臨牀表現看,猴痘潛伏期5-21天,多為6-13天。發病早期出現寒戰、發熱,體温多在38.5℃以上,可伴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狀。多數患者出現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淋巴結腫大。發病後1-3天出現皮疹。
目前國內尚無特異性抗猴痘病毒藥物,主要是對症支持和併發症的治療。其中,對症支持治療主要包括卧牀休息,注意補充營養及水分,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指南還明確,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應安置在隔離病房。疑似病例單間隔離。醫務人員執行標準預防,採取接觸預防、飛沫預防措施,佩戴一次性乳膠手套、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屏或護目鏡、一次性隔離衣等,同時做好手衞生。對患者的分泌物、糞便及血液污染物按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範》進行嚴格消毒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