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獨角獸不甘“盈利三板斧”

互聯網獨角獸不甘“盈利三板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互聯網江湖

最近,阿里被罰無疑是最引人關注的消息。反壟斷大潮的愈演愈烈,似乎也給那些支付新貴們一個發力的機會。

過去互聯網公司的盈利模式永遠離不開電商、廣告、增值服務這“三板斧”。而內心充斥狼性精神的企業家而言似乎並不滿足於此。於是抖音、拼多多、美團、滴滴,互聯網獨角獸們紛紛開啓支付模式,劍指金融。或許還有不少支付覬覦者只差一張牌照就能下場,新一輪支付大戰的硝煙似乎已經湧現。

然而與此同時,關於互聯網公司做支付的卻又有太多不一樣的看法和猜測。有人認為藉着反壟斷潮流,這會是一場互聯網江湖的平權運動;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重複的基建建設,是一種資源浪費。不過無論爭議聲再大,各家上線支付已成定局,這背後自然也有着相應的驅動因子。

各路支付湧現背後的山體運動

任何一種商業形態出現都不是憑空的,在它背後會有各種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首先是第一次支付大戰遺留下來的歷史原因,主要涵蓋兩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是支付場景的市場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帝國主義分贓的《凡爾賽條約》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啓埋下種子;而第一次支付大戰的結束,阿里、騰訊圍繞支付展開的場景爭奪戰,或許也為垂直場景玩家埋下了發力支付賽道甚至掀起第二次支付大戰的種子。

回顧第一場支付大戰的起點,我們需要回到2014年的春節。騰訊在春節推出了微信的紅包功能,最後的結果就是3000萬用户在微信支付上綁定了自己的銀行卡,對支付寶實現“偷襲珍珠港”。於是,阿里騰訊掀起了長達數年的支付大戰,兩家那幾年的各項佈局背後,似乎都有着支付的影子,包括網約車、本地生活、共享單車等。

在摩拜和ofo的雙寡頭尚有餘暉的時候,哈羅單車獲得螞蟻金服投資橫空出世,馬化騰直接在朋友圈吐槽:“被當作支付的推廣工具了,可憐了其餘小股東被鎖死。”

阿里騰訊的場景爭奪戰,很大程度上也是支付場景爭奪戰。既然如此,作為垂直場景的獨角獸,或許也就具備發力獨立支付的土壤了。

另一方面,支付寶、微信的雙寡頭壟斷,倒逼第三方支付公司謀求併購。

第一輪支付大戰,以阿里騰訊進入動態平衡狀態而告終,你打不過我我也殺不死你,整個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呈現雙寡頭競爭格局。而那些獨立的支付機構只能轉型或者被併購,這也給互聯網公司獲取支付牌照提供了便利。小米收購捷付睿通、恆大收購集付通、美團收購錢袋寶,滴滴收購一九付。而在前不久,天眼查app數據顯示,第三方支付公司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訊聯智付”)發生工商變更,華為成為訊聯智付唯一股東,順利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也將捲入第二輪支付大戰。

互聯網獨角獸不甘“盈利三板斧”

其次,大眾消費習慣場景的碎片化、多元化為多元支付場景的開闢奠定市場基礎。

一方面,支付寶的早期推廣,淘寶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電商天生與線上支付有着強關聯屬性。如今,線上消費變得到處都是,不再只是專盯着根正苗紅的電商平台,直播帶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標準化的用户形態有三種:“明確需求的高質量消費者”、“隨意看看的可能性消費者”、“只是為了某種功能的非意向消費者”。

對於“明確需求的高質量消費者”羣體而言,電商平台依舊會是他們的首選,而對於後兩種用户羣體而言,多元化的場景化構建都有可能觸及用户的購買興趣進而產生消費。美團的本地生活,滴滴的網約車、社區團購,拼多多的電商以及社區團購業務,都有直接的消費行為存在。而抖音快手的直播帶貨,建立起了自己的電商形態,也給它們埋下了一顆支付的種子。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P2P把消費金融場景的“餅”攤大。

P2P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消費金融的市場上卻也留下了P2P存在的痕跡。消費金融作為優質金融場景被各大P2P公司所重視,金融科技再被運用到各種場景當中,進而導致消費場景被拓展至更多層面,被更多熱你所接受和熟悉。

最後,從自身戰略出發,支付其實是道必答題。

日益強大起來的互聯網獨角獸們,需要一個支付工具打通所有的業務閉環。現在的情況是,自己要流量有流量,要交易有交易,可支付的咽喉被阿里騰訊掌握,反抗其實是必然的。一旦擁有自己的支付,平台可以掌握完整的用户消費數據,實現消費數據、行為數據、喜好數據等關鍵數據的打通。今天這麼多企業紛紛發力支付背後,其實是移動互聯網的新晉獨角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此外,對於個別獨角獸企業而言,盈利依舊是很大的問題,或者一直在虧損,或者營收結構單一,亦或者過去互聯網盈利“三板斧”無法進一步抬高自己的估值。而發力金融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先從支付切入,再逐步涉足金融產品。

只不過這些敲代碼的,真的能做得好金融嗎?這一點暫時不得而知,一個個懷揣着的金融夢想的獨角獸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揚帆起航了。

多層暗流圍追堵截:打不起來的第二次支付大戰

套用查爾斯·狄更斯那句著名的話來形容:如今是互聯網獨角獸發力支付最好的時代,同樣也是最壞的時代。

所謂“最好”的環境因子,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許多,這裏不再贅述。而“最壞”,同樣來自於多個方面。

  • 出圈問題:

推出自己的支付容易,但是要想挑戰支付寶微信卻很難,尤其是在各家紛紛推出自己支付平台的時候,想要出圈就更難了。或許有人説,做一款“小而美”的支付平台不行嗎,但在互聯網江湖團隊看來,這裏面主要有這兩個問題需要思考:

一方面,“小而美”意味着用户使用場景過於垂直,等於沒能掌握更多場景的消費數據,導致對用户畫像的判斷可能存在誤差;另一方面,一款“小而美”的支付平台,是否真的有存在的必要?或許這真的會是一種支付基建的重複建設以及資源浪費吧。

  • 數字貨幣可能存在的競爭問題:

關於數字貨幣會衝擊支付寶微信的説法似乎流傳許久。

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啓動法定數字貨幣研究,論證其可行性;2015年,持續充實力量展開九大專題的研究;2016年,組建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2019年宣佈DC/EP設計工作基本完成;去年10月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人民銀行開展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

雖説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和落地應用將會是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而且,數字貨幣的推出也並一定就要改變第三方支付的格局。只不過面對安全、隱私保護更好的數字貨幣,對用户可能會更有吸引力,或許無法改變用户對支付寶微信的消費習慣,但可能會對那些垂直支付平台實現“擠出”。

  • 支付工具的推廣問題:

説起獨角獸們做自己的支付,印象中好像在很久之前用美團訂房時就有過美團支付更優惠的提示。但阻礙很多人沒有選擇綁定的原因不是折扣力度,而是銀行卡號,就這一串數字導致很多人根本沒有想去綁定美團支付。一是隱私問題,不想過多的把銀行卡號在其它平台到處留;二是記憶問題,銀行卡號很多人其實是不會記住的,銀行卡不在手邊就不會想着綁定美團支付。

吸引用户綁定銀行卡,在此我們不妨參考一下過去支付寶和微信的成功路徑。

而在過去,支付寶做支付時有一個大殺器就是餘額寶,但這一做法缺不具備普適性現在,餘額寶也幾乎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樣高利息了,不過支付寶的許多金融服務已經建立起用户認知培養好用户習慣。可當前環境下,互聯網公司幾乎無法複製粘貼餘額寶的成功,走前輩的路恐怕是行不通的。

而微信方面,可能更具有普適性一些,與社交紅包並行的,還有一種“先有賬户後綁定”的方案,有評論人士稱之為“存錢罐思維”。搶到紅包了,想要體現怎麼辦?綁定銀行卡號。先讓用户的賬户有錢,為了使用用户自然而然的會選擇綁定銀行卡。

目前看來,拼多多似乎就在按照這一路徑去走的。不少人或許注意到,在拼多多等電商平台上購物,一些店家會夾雜一張好評返現的紙條。原來是返微信或者支付寶上,最近互聯網江湖團隊成員在使用時發現,返現都到了多多賬户上,需要綁定開通賬户才可以提現,這其實就類似於微信的“存錢罐思維”。

  • 推廣時需要警惕的合規問題

當下,互聯網的反壟斷大潮湧現,這或許會是新晉平台面對巨頭時崛起的機會,不用怕被巨頭打壓、二選一。但同時,這可能也會是它們的劣勢。如果在自己的產品場景內,一味的推廣自己的支付工具打壓競品是否會涉嫌不正當競爭呢?如果放任其它支付工具存在,尤其是微信和支付寶,是否還有自己推廣的空間呢?進退似乎都並不是太好選擇。

  • 徵信與大眾信用意識

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消費金融服務是否屬於小額貸款?這種小額貸款是否會影響自己去銀行貸款?想必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顧慮。微信、支付寶作為第三方工具存在自己明顯的缺陷,買房買車貸款都需要銀行卡的流水,銀行的徵信,而不是芝麻信用、騰訊信用。

對於新興的支付平台而言,如果將來做金融,用户或許會面臨徵信方面的擔憂,這可能也會阻礙互聯網獨角獸們的金融夢落地。

  • 深入人心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這一點或許也是擺在獨角獸們面前最直接的問題和挑戰。各路玩家使出十八般武藝推廣自己的支付產品,但很多人選擇綁定只是為了享用一次新用户綁定賬户給與的折扣,以後還是繼續用微信和支付寶,這兩款支付工具已經深入人心。從各個渠道品牌店到散落在街邊的地攤小販,都會掛微信和支付寶兩個收款碼。

再造一(幾)個移動支付系統?從普通大眾的視角來看,或許並沒有什麼期盼的意願和想法,因為微信和支付寶已經可以滿足日常消費了。即便有非常明顯的短板,但這些短板往往不是靠互聯網公司再造就能解決的,它們很大程度上只能算是入局者而非顛覆者。

總而言之,懷揣金融夢想的互聯網獨角獸們,恐怕連支付這一關都很難闖過。這一系列因素存在,似乎也預示着第二次支付大戰其實是打不起來的。

對於很多平台,尤其是有電商業務的平台,支付牌照,目前來看或許只是避免自己觸碰“二清”模式,減輕監管風險,因為支付領域的“二清”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監管部門關注的重點。

這樣一來,支付牌照倒也算發揮不小的作用了。不過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這些互聯網獨角獸真的甘心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09 字。

轉載請註明: 互聯網獨角獸不甘“盈利三板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