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華為第一車,真的來了!”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作者 | 劉曉月

“不做噱頭!馬上量產!不是PPT!”華為第一車,真的來了!

4月17日晚,北汽新能源汽車高端品牌極狐宣佈,旗下第二款量產車型阿爾法S正式上市。新車定位中大型車,採用華為快充技術,充電10分鐘,續航197公里,其智能座艙搭載鴻蒙OS操作系統,起價28.19萬元,最高配價格34.49萬元。華為H1版起價38.89萬元,高配版售價42.99萬元。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華為新車最大的亮點就是搭載了華為自動駕駛技術,它從技術上已經達到了可以全程由車輛自行判斷路況,自己駕駛的級別。

網上已經傳出了華為新車的現場實測視頻,請注意,這個並不是PPT而是真正的上路駕駛。道路也沒有進行任何處理,一切都是在日常生活狀態下進行的。

最基本的紅燈停綠燈行、無保護左轉什麼的就不説了,華為的自動駕駛還可以實現避讓路口車輛、禮讓行人、避免“鬼探頭”、自動識別路化規劃路線等等高級體驗。

哪怕是送外賣的電動車突然穿插,華為自動駕駛也能快速反應。從體驗上來説,幾乎跟有人駕駛沒有區別,甚至更加強大。

除了自動駕駛之外,華為新車的很多方面都可圈可點,比如續航方面,華為用上了自家的快充技術,基於30餘年電力電子技術積累,10分鐘最高可充197公里續航里程。只需一杯咖啡的時間,阿爾法S華為HI版便能充滿能量。雙電機智能四驅,百公里加速輕鬆跑入3秒級俱樂部,比肩超跑性能,極大提升用户的用車體驗。

此外,華為還針對車機交互開發了鴻蒙OS智能互聯座艙,支持多達24個應用生態,包括暢聯通話、高德、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等,用高於手機的交互應用,達到人車交互一體化。這就能做到跟手機一樣,應用能夠時常更新。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可以説,華為一出手就是王炸!王興也激動地為華為點贊——“特斯拉終於遇到一個技術實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當的對手了!”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你斷我前路,我就反攻你大本營!

上帝給你關上一道門,那就自己給他打開一扇窗!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美國對華為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全方位絞殺,雖然華為盡力轉圜自救,但華為終究只是一家企業,而美國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在這場孤軍之戰中,華為最終還是嚴重受創。

據最新數據統計,華為手機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跌落至4%,在全球手機品牌中排名第六。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來源:國際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

此外,華為的現金流情況更是慘不忍睹。其2020年年度報告顯示,華為經營活動現金流35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1.5%。

在這種情況下,華為亟需開闢新的核心業務來支撐自己的可持續發展。顯然,只有智能汽車這樣一個體量足夠大的產業,才能夠支撐華為這樣的巨頭。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既然美國不許華為手機登頂全球,那麼,華為就直接反攻美國大本營,把美國最驕傲的企業——特斯拉摁在地上狠狠摩擦!

那麼,華為與特斯拉相比怎麼樣呢?

華為輪值董事徐直軍已經放出了豪言——“(華為自動駕駛能力)比特斯拉好多了”。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為啥華為有這樣的底氣呢?

首先是算法,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ADS自動駕駛產品線總裁蘇箐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華為如果計算機上幹不過特斯拉,我覺得可以關門不用幹了。

為啥特斯拉“幹不過”華為呢?

一方面,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有將近10年的深耕,在自動駕駛算法領域超過五年的投入;另外一方面,ADS是算法倒推的開發邏輯,全棧能力很重要。具體來講,其開發是根據目標場景倒推系統方案,再根據系統方案(傳感器+算法)的需求,倒推對算力的要求,然後開發相應的硬件,顯然特斯拉沒有華為這樣完整的閉環能力。

“不做噱頭,馬上量產,不是PPT。”蘇箐強調了這三點,同時他表示ADS去年已上車進行路測,今年量產發貨,是馬上量產的最高算力硬件。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更重要的是兩者路線的選擇。目前,在無人駕駛系統的技術領域,主要有兩大方向:特斯拉所主導的視覺識別路線,以及華為所主導的激光雷達路線。

所謂視覺識別路線,就是給汽車安裝大量的攝像頭和傳感器,這些攝像頭就像人的眼睛一般,將視覺以內的所有建築物通過傳感器進行識別和區分,引導汽車自動規避障礙,實現無人自動駕駛。

這種路線雖然成本低,但是效果有嚴重缺陷,攝像頭會到受光線和天氣的嚴重影響。光線暗的時候,就存在看不清和看錯的情況,像雨雪天氣和霧天,也會嚴重影響特斯拉的無人識別系統。

不久前,特拉斯就曝出過一起“幽靈現象”,有車主在晚上小路行車時,特斯拉的系統錯誤識別出一輛並不存在的行人,並不斷地提供車主規避。這真是太可怕了,説不定這個車主還會覺得,大晚上的見鬼了呢!

而華為所主導的激光雷達路線,就完全可以規避這種問題。攝像頭是用眼睛看,肯定會存在看不到、看不清、看錯了的情況;但激光雷達是利用毫米波識別。它是電子信號,依靠物體反射成像。只要有物體存在,就一定會被毫米波所監測到。

那馬斯克為啥不用激光雷達呢?

原因就是一個字:貴!

一輛車搭載一套激光雷達系統就需要額外增加7500美金,摺合人民幣4.9萬!這意味着,每輛特斯拉汽車至少要貴5萬元。

馬斯克如此炮轟激光雷達:“傻逼才使用激光雷達!”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可華為用了!華為不僅用了,還反手打了馬斯克的臉!華為不僅研發的激光雷達不僅性能牛逼,還成為了“價格屠夫”!

早在兩年前,華為就開始在武漢成立一個光電技術研究中心,組織一個萬人團隊研發激光雷達技術,只花了2年時間就將西方國家研究了6年的激光雷達技術實現全新突破,還將幾千上萬美金一套的價格直接砍到了幾百美金一套,震驚了整個激光雷達和自動駕駛汽車行業。

但華為不滿足於此,還希望將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可以説,繼5G之後,華為又在自動駕駛雷達預警系統領域走在了全世界的最前沿。如此高性能、“白菜價”的雷達預警系統,對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產生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

所以,不管從技術方向還是積累能力來看,華為的自動駕駛超越特斯拉都不足為奇,而且越往後,成本會越低,華為的優勢還將更加明顯。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當然,草灰蛇線、伏筆千里。華為之所以這麼牛逼,得益於其前瞻性、持續性的佈局。其在汽車領域的伏筆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當時華為提出了“雲管端”的方案。這套技術一開始為通信領域提供從接入、到承載、到平台、到終端、到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在通信領域獲得成功的經驗後,再水到渠成向智能交通領域延伸。

2013年年底,華為成立了“車聯網業務部”,併發布了第一款車載模組ME909T,將汽車質量標準與通信技術完美融合,創造了車聯網基礎設備支撐平台。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到了近兩年,大概是由於意識到了美國對原有主營業務的威脅,華為汽車佈局的步伐明顯加快。2019 年成立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目前這個部門的人數差不多 4000 人,2020 年投入的研發資金高達 5 億美金。2020年9月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更是發佈了兩項重大技術:

一項是自動駕駛解決方案ADN,全棧引入AI,通過網元、網絡和雲端的三層AI能力協同,助力企業網絡邁向自動駕駛時代,使能行業數字化業務和運營的超自動化。另一項是“創新車路協同聯合解決方案”,利用三方優勢實現“車、路、人”三者協同,以全息感知和主動管理加速智慧交通發展。

這兩項技術,一項是自動駕駛,一項是車路協同,正是汽車產業“新四化”中智能化、互聯化的攻堅難點。

顯然,華為造車,已經不是能不能造的問題,而是它想不想造的問題。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為啥到現在,華為都堅定不造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華為已經弄出了這麼大動靜,但華為仍然宣佈自己——不造車。

2020年11月,華為發佈一則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裏面提到——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調離崗位!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為啥華為到現在都堅持不造車呢?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華為的“雞賊”之處,第一個原因——為啥要在行業初期就把資金扔進這台碎鈔機呢?

都説互聯網“燒錢”,但和汽車行業相比而言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由於汽車的開發週期長,對供應鏈和品質要求非常嚴苛,它已經不是“燒錢”了,它是在“碎鈔”——

根據騰訊汽車數據,截止2020年,蔚來、理想、小鵬的融資額度分別為835億、362億和458億元,現金儲備分別為425億、298.7億和353.4億。如果對上述數字簡單相減,三家新勢力創立至今,分別花掉了410億、63.3億以及104.6億。

恆大汽車宣稱造車已經累計投入474億,雷軍為了造車,計劃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超650億元人民幣)。

至於業內先鋒特斯拉,也是在成立17年後,才實現盈利。

顯然,在整個行業尚未成熟的情況下,一下子就all in,這不符合華為的謹慎風格,尤其是在華為的現金流受到衝擊的當下,更不合時宜。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第二個原因,即使自己不親自下場,但是仍然可以從場中獲得收益。

華為自己不造整車,但是會幫助車企造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這就像你開個裝飾材料商店一樣,我只賣材料,不做裝修,這樣所有的裝飾公司都可以合作過來買材料,但是如果你也做裝修了,別的裝飾公司就不會來你家買材料了,因為你們變成了競爭對手了。

我不造車,但是我賣軟件,這樣能和更多的汽車品牌合作。目前,六大汽車國企(包括三大央企)中,華為已經拿下了北汽、長安、廣汽,只剩下一汽、東風、上汽暫時還沒有深入合作。

尤其是華為與車企們的合作,不僅僅是簡單的零部件供應商,還佔有了一定的股份。這樣一來,華為自己不親自造車,但是未來的每家主流新能源車企自己都能有份,一起坐享智能汽車龐大市場的紅利。

第三,華為並沒有把話説死,在那份《決議》的底部,有一行小字——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

顯然,3年之後,等到市場成熟了、模式都探索出來了、消費者都接受了,華為再甩開膀子大幹,豈不是又快又省力?

當年華為説絕不做手機,後來的手機業務把所有前浪都拍在了沙灘上。誰知道同樣的故事會不會發生在汽車上呢?

反正這次,華為已經給自己打好預防針了——“再説造車就調離崗位”的諾言,有效期3年。

結語

馬斯克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判斷——“特斯拉最大的競爭對手很可能來自中國公司。”

一直以來,大家都在猜測這家公司到底是誰。從比亞迪到蔚來、小鵬,現實存在的差距讓這些答案都顯得差強人意。

但在這個時代,打敗你的,往往來自另一個領域。特斯拉的最強對手可能不是蔚來,不是小鵬,也不是理想,而是造手機、搞通信的華為?

這一次,浴火重生的華為將徹底擺脱對美國的依賴。因為汽車芯片、操作系統、激光雷達以及電驅系統等核心技術,全部由華為自主研發。

英雄自古多磨難!破繭重生、鳳凰涅槃的華為,必將更加強大!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55 字。

轉載請註明: 華為第一車來了!開局就要碾壓特斯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