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轉行”,新趨勢藴藏新機遇

機器人“轉行”,新趨勢藴藏新機遇

機器人“轉行”,新趨勢藴藏新機遇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去年,北美機器人訂單的大頭首次沒有被汽車工廠所佔據。”路透社近日報道稱,這種轉變是自動化向經濟更多領域擴散長期趨勢的一部分,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這一趨勢。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購買商品,在線零售商紛紛增加進貨,食品等行業的工廠將自動化視為保持生產線運行同時讓工人安全隔離的工具。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密度創下新高,2019年每1萬名員工平均有113台工業機器人。德國柏林經濟學者弗萊德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全球機器人行業面臨新的轉折點,中國機器人有望創造更多掃地機器人式的成功。”

北美出貨逆市上揚

多年來,北美對機器人需求最大的一直是汽車行業,2017年汽車行業佔機器人總出貨量的2/3。但在疫情中,汽車行業需求降低,零售商、食品等其他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路透社報道稱,像大多數製造商一樣,機器人行業在大流行期間受到了沉重打擊。不過,近幾年機器人價格更加便宜且功能增加,更多產業開始使用機器人作業,尤其疫情導致勞動力短缺,許多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反而增加。

美國自動化促進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北美機器人的出貨量為31044台,比前年增加3.5%,其中52%的出貨量來自消費品、製藥等行業的工廠。該組織的報告稱,去年生命科學、製藥和生物醫藥公司的訂單增長了69%,而食品和消費品公司的需求增長了56%。

消費品巨頭寶潔公司是最早使用機器人的非汽車公司之一。該公司機器人創新總監馬克·萊萬多夫斯基對路透社表示,十年前,專門為食品或肥皂工廠設計的自動化機械還比較少。但現在情況已經改變,疫情促使寶潔公司配備了更多用於包裝不同商品的機器人。“傳統上,這是手工完成的,”他説,因為機器人價格昂貴,並且缺乏在包裝不同商品組合之間不斷切換所需的靈活性。但由於隔離工人的緊迫性,以及更便宜、更靈活機器人的出現,現在用機器人進行包裝就是可行的。

“這是一個全球性趨勢。”經濟學者弗萊德曼指出,“隨着數字化發展,機器人現在越來越成為智能工廠生產的一部分。”

高端製造仍由歐日美主導

德國《商報》報道稱,目前,歐洲和日本的機器人品牌仍佔絕對優勢。除了被稱為機器人“四大家族”的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安川和發那科外,還有眾多其他歐日美知名品牌,如美國愛普生、日本川崎和那智不二越、瑞士史陶比爾、意大利柯馬、德國杜爾等。中國品牌近年來開始逐漸崛起,其中新松機器人是傑出代表,此外還有新時達、埃夫特、廣州數控、華中數控等。

歐洲、日本和美國在機器人產業鏈中,除了機器人制造商,還有實力雄厚的上游零部件供貨商和下游客户。汽車產業、機械製造等就是工業機器人的重要下游客户。中國企業不缺下游客户,但機器人的上游零部件供應還是短板,其中涉及控制器、傳感器、減速器、伺服電機、數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佔單體機器人成本的70%以上。在精密減速器領域,七成以上的全球市場份額由日本的Nabtesco和HarmonicDrive佔據,ABB、庫卡等國際主流機器人廠商的減速器均由以上兩家公司提供。

歐洲和美國還出現一大批機器人新創企業,德國Arculus就是其中一家。該公司幫助德國企業整合固定生產線到基於移動機器人的靈活結構,像奧迪等大企業都是它的客户。公司負責人盧斯奇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現在,企業生產的各個流程都是高度自動化的,但是每個步驟都沒有連接起來。他們的工作就是將生產和物流流程整合到同一系統中,讓公司生產更加流暢。

中國可複製掃地機器人成功

“疫情期間,中國服務機器人很受歡迎。”德國漢堡自動化設備貿易商科赫對記者表示,尤其是大眾產品,比如地板清潔機器人、割草機器人、消毒機器人、測温巡邏機器人等。在這些中低端產品上,中國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且價格優惠。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則顯示,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首次出口數量大於進口數量。不過,中國出口產品多為中低端產品,高端產品對外依存度仍較高。對比可以顯示這一特點:2020年1-10月中國工業機器人出口均價為每台0.26萬美元,而進口均價則為每台1.35萬美元。

2019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已排全球第15。而且,中國還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市場。弗萊德曼認為,隨着技術進步,中國的機器人制造業趕超歐日、創造類似掃地機器人的成功或只是時間問題。

弗萊德曼表示,中國機器人企業除了應深耕國內市場外,還需到國際市場磨鍊。一種途徑是併購歐日美機器人制造商。過往最成功的例子就是2016年美的集團以46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德國庫卡。而南京埃斯頓自動化有限公司則通過對英國、德國的老牌機器人制造商進行連續的收購,重點在家電和汽車行業使用的焊接機器人方面取得突破。不過,隨着歐洲等地區將機器人制造納入“關鍵行業”,併購已經變得很難。

二是,進入當地的機器人工業園區,擴大“合作圈”。比如,位於瑞典韋斯特羅斯市的“機器人谷”,這裏有ABB以及400餘家機器人企業入駐,被稱為歐洲機器人產業的“心臟”。

三是,與各國機器人上下游企業及研究機構合作。弗萊德曼説,中國企業可以與歐洲的芯片企業、研發機構、零配件企業等合作,而歐洲企業可以依賴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和大市場。“隨着中歐完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中歐機器人合作有望更加深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56 字。

轉載請註明: 機器人“轉行”,新趨勢藴藏新機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