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肖
近日,海底撈在部分門店推出以植物蛋白為原料的素食“味伴侶”,並將繼續推出包括小吃、涮品等10餘款植物蛋白產品。這是繼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星巴克等食品巨頭宣佈進軍“人造肉”之後,中餐企業邁出試水“人造肉”的第一步。
什麼是“人造肉”?據《人造肉分類與命名分析及規範建議》顯示,人造肉共包含兩大類:一類是以植物蛋白為原料製備的人造肉(簡稱:植物基人造肉);另一類是以細胞為原料製備的人造肉(簡稱:細胞基人造肉)。目前市場中常見的“人造肉”產品多以前者為主,與消費者熟知的豆製品素食不同,植物基人造肉以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為原料,經過擠壓等工藝,提高蛋白質含量,再添加植物性風味物質,使其在口感、風味上更接近真肉。
相較於傳統肉類,以植物蛋白為原料的“人造肉”自帶健康、環保等光環,在大洋彼岸自出現之日便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眼球,更受到資本市場青睞。有機構預測,全球“人造肉”市場在2025年將達到280億美元,近2000億元人民幣,市場前景廣闊。
“人造肉”的風口刮到中國市場了嗎?從實際來看,價格、產品認知等問題阻礙了更多的消費者瞭解和接受“人造肉”。產品形態過於單一也讓其難以適應複雜的中式烹飪。想僅靠漢堡、雞塊等產品就在中國消費市場“興風作浪”,“人造肉”尚有許多不足。
其一,“人造肉”售價較高,消費看得見,吃不起的問題待解。受制於當前整體銷量,仍屬於小眾產品的“人造肉”未必比真肉來得便宜。從售價來看,“人造肉”產品的價格區間在20元至百餘元不等,最貴的一款漢堡達140元。有報道稱,一公斤的“人造肉”成本在200元,這幾乎是優質進口牛肉的價格。
其二,消費者對“人造肉”的認知有待提升。2019年某調查數據顯示,對於“人造肉”月餅,80.8%的受訪者表示不會購買。反觀國外,“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和肯德基合作推出“人造肉”炸雞塊,5小時內就被一搶而空。
“有真肉不吃,為啥要吃植物肉?”面對這樣的疑問,行業和相關企業需要講清楚“人造肉”的創新亮點,積極科普“人造肉”生產加工、原料選擇等重要信息。“人造肉”不單是吃素的問題,或將顛覆未來的食品消費觀念。
其三,消費意願不強的原因,還在於產品種類的單一。相較於西餐消費中漢堡、香腸、雞塊等肉糜類產品,中餐烹飪方式更為複雜,能否滿足中式日常飲食需求,是“人造肉”走向市場,破解需求難題的關鍵。海底撈將“人造肉”放入自助小料裏供消費者選擇,令“人造肉”產品觸達消費者的門檻大大降低,不失為一個創新之舉。
另外,食品安全不容忽視。好在,2021年1月,《植物基肉製品》團體標準發佈,對於站上風口的“人造肉”行業而言,邁出了標準化發展的關鍵一步,對於保障食品安全、產品質量方面都起到指導作用。
在各行各業提倡創新的今天,“人造肉”的創新對食品行業來説未嘗不是一個新的發展機會。對於我國的“人造肉”產業而言,食品安全是基礎,好口味和合適價格是拉動消費的重要因素。展望2000億市場,“人造肉”能否在“風口”上站得住、站得穩,消費者購買意願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