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對抗、漠視問題……APP整改不容心存僥倖

下載安裝APP時,有對話框彈出,要求用户為其開通相機、通訊錄、位置等權限,否則就無法安裝使用或者無法使用其中部分功能;剛在一個APP搜索過某產品,轉眼就在另一個APP看見該產品的廣告……這樣的情形,屏幕前的你應該並不陌生。不過好在這些已經進入相關監管部門的治理視域。

11月27日,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工信部有關領導透露,自縱深推進APP侵害用户權益專項整治行動以來,絕大部分企業都按時完成了整改,並積極參與各項標準的制定以及全國APP技術檢測和服務平台的建設,但是還有一些企業經過多次整改仍然問題突出。比如:頭部企業APP的問題反覆出現;中小企業整改應對能力不足;應用平台、分發平台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很多企業漠視整改,甚至使用技術手段進行對抗。

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關鍵在於部分企業沒有擺脱過關的思維模式,還存在闖關的僥倖心理。突出表現為,問題整改沒台賬、沒底數,落實工作僅由技術人員把關;查找問題不深入,相關情況很難反映到管理層,互相推諉。鑑於此,工信部決定,原計劃截止到今年12月份的專項整治行動,從明年年初開始,繼續開展半年。與此同時,工信部發布了APP用户權益保護測評10項標準和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8項標準,國家網信辦就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公開徵求意見。這些行動都説明,對App違規侵害用户權益的治理,正在加碼。

技術對抗、漠視問題……APP整改不容心存僥倖

來源:網信辦網站

保護APP用户權益,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需要久久為功的工程。特別是在互聯網新業態層出不窮、各種APP五花八門的當下,如何完善頂層設計,夯實長效治理的根基?如何創新治理方式,跑贏行業生長的速度?如何解決好調查取證難、投訴難、處罰難的問題,讓違規者付出應有代價?需要治理和監管時刻在線。這次網信辦出台的徵求意見,對38類常見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進行明確,可謂正當其時、大有必要,通過類別劃分將頭部應用和中小應用“一網打盡”,必將有力規範APP開發和經營,提升個人信息保護的可操作性,推動“最小必要性”原則落地見效。

 立規矩、明底線,這是長效治理的重要一步。政策目標明確,守住個人信息安全,關鍵還要靠強有力的落實。一方面對於那些違規收集信息、拒不整改的市場主體,要加大懲戒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暢通監督渠道,提升用户信息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無論是APP的開發者、運營商,還是應用分發平台,都應該認識到信息保護的重要,把好產品的合規檢測、資質審核、合法驗收等關口。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參與治理、肩負起應有職責,才能扎牢信息安全的籬笆。

 目前,我國APP在架數量超過350萬款,涉及人們出行、購物、支付等生活方方面面。越是“萬物可聯、萬物可算”的新場景不斷,越不能以高科技之名,挖數據暗道,搞算法黑箱,行竊取之實。否則,個人信息泄露後,輕則受到廣告騷擾,重則擴大“套路貸”等詐騙陷阱。各家APP企業理當提高思想認識,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要踩踏紅線和底線,陷入信任危機、道德質疑,最終失去用户也失去市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2 字。

轉載請註明: 技術對抗、漠視問題……APP整改不容心存僥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