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原本只是土豪炫富,最後發展成了所有人對失落世界的追逐與想象。
恐龍一直以來都是電子遊戲的不過時的潮流之選,《恐龍快打》《恐龍危機》裏面的槍炮與拳腳;街機廳體感射擊遊戲槍口標準的目標;耀西揹着馬力歐靈活滯空的跳躍;甚至是《怪物獵人》裏以霸王龍為原型,但是比霸王龍打起來還要殘暴的“大絲瓜”恐暴龍,都一定程度利用了我們長期以來對恐龍形成的理解,把地球洪荒時代的上古巨獸,變成了主題公園裏的娛樂項目。
就像Steam玩家們給模擬經營遊戲《侏羅紀世界》打出的八成以上好評,對很多人來説,光是能夠看到恐龍活生生出現在眼前,就已經是一件足夠興奮的事情了。
勉強過關的遊戲素質,卻依靠着恐龍的高人氣獲得了玩家的多數好評
或許今天的愛好者們很多都是通過《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看到“活”着的恐龍,並對它們產生濃厚興趣,但要是追溯侏羅紀公園這種恐龍類主題公園的“經營模式”,還要從19世紀,當初健在的大英帝國和冉冉升起的美利堅,為了彰顯各自天選之子的身份説起。
貴族與暴發户的手辦競賽
儘管早在歐洲中世紀時期,就已經有了關於發現化石的書面記錄,但即便是在擁抱文藝復興,科學站上歷史舞台C位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化石研究依然被牢牢鎖死科學界鄙視鏈的下水道,畢竟聖人遺骸能帶來信眾捐款,幾塊貝殼或者石頭又能帶來什麼KPI呢?
到了19世紀初,隨着英國工業革命對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炭)的需求量激增,採礦業得到大幅發展,這時候在英國出現了一種叫做“化石獵人”的怪咖從業者,他們會跑到各個礦區,想方設法把採礦過程中出土的化石收入囊中。而因為在此之前,人類社會還從未有過如此大規模的挖掘活動,因此大量化石就靜靜埋藏在地表之下,礦工們一鏟子下去,或許就是今天博物館裏半數展品的來源。
此時活躍的化石獵人有瑪麗·安寧,以當時對女性的標準而言,她從事的工作確實算不上“安寧”,然而正是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化石獵人,發現了世上第一具完整的化石蛇頸龍和德國以外第一隻翼龍。吉迪恩·曼特爾,定義禽龍和林龍的恐龍痴漢,老婆孩子因為他在家裏堆滿化石而選擇了離開。
最有名的,還要算是古生物學領軍人理查德·歐文,正是他在1942年創造了沿用至今的“恐龍”一詞,名正則言順,恐龍到了和大眾見面的時候了。
19世紀50年代,英國為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在倫敦建造了水晶宮公園,公園由鋼鐵和玻璃的巨大建築羣組成,充滿了現代建築風尚,為期7個月的建造時間,體現了科學進步而非對於上帝信仰的驚人速度,是英國製造業與貿易繁榮的力量展現。
為博覽會建造的英國水晶宮
博覽會結束後,水晶宮整體建築羣搬到了倫敦南部郊區常駐,恐龍雕塑成為了其中新添置的明星展品。雕像由專門手工團隊在理查德·歐文(就是上文提到發明“恐龍”一詞的人)指導下建造,使用了包括鐵絲網格骨架,瓷磚,水泥在內的大量原材料,光是其中一隻禽龍,就達到了11米長度,而翼龍,魚龍和猛獁象等《怪物獵人》玩家熟悉的“原型生物”,也都以1:1的真實大小出現在日均3萬人次的遊客面前,原本帶有政府公益性質的展覽,依靠售賣恐龍模型等主題紀念品,賺到了一大筆錢。
水晶宮後因一場大火毀於一旦,後來在新的地點建立了今天的“簡化復刻版”,恐龍也因此得到保留
1850年代的英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征服了當時的世界,把恐龍作為展品,則意味着英國同樣有能力征服這個星球的過去。大英博物館直到今天,依然對從世界各國掠奪來的奇珍異寶毫無愧疚當做鎮館之寶,其陰暗的心理動機便是來源於那個時候的“傲慢”。
眼看昂撒前輩們“城會玩”,美國老鐵也坐不住了,1868年,參與設計和建造水晶宮恐龍雕像的英國人本傑明·霍金斯受紐約市長邀請,要在中央公園來一場盛大的“恐龍秀”,滿懷熱情,預算充足的霍金斯拿出十足幹勁,不僅恐龍外觀更具掠奪性和戲劇性,還增加了鴨嘴龍這款明星展品,希望能在美國掀起新的恐龍熱。
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和英國相比,美國無疑缺乏傳統,所以對恐龍背後的歷史感缺少精神共鳴,恐龍狂野兇狠的一面,又觸動了美國人在西進運動中面對大自然恐怖之力時的苦難記憶。
事實上,草草收場的霍金斯吃了“美國人接受這種藝術終歸還是為時過早”的虧,因為到了19世紀末期,隨着美國國力蒸蒸日上,東西部被象徵財富與進步的鐵路連接起來,英國不再是帶着傳統歐洲貴族光環的白月光,美國人也不再滿足於水牛的累累白骨,他們要來點硬貨,要開始挖掘自己土地上的恐龍化石。
美國的化石獵人與英國同行最大的不同,在於武德充沛,他們大都在一個領隊的組織下,以武裝集團的方式作業,手裏除了鏟子,總少不了步槍。各個化石獵人的隊伍,還會因為化石歸屬互相爭奪直至大打出手,暗中破壞,媒體上發文詆譭更是家常便飯,這種對抗環境客觀上也激發了挖掘效率,短短几年時間,美國人發現並命名了包括三角龍,劍龍,雷龍在內的共136種恐龍,其中的雷龍,更是在接下來成為了美國暴發户企業標榜自身雄厚實力的商標。
美國的化石獵人,只有後排中間那位手持鏟子的,才是學者,剩下的都是“打手”
石油大亨的恐龍嘉年華
前面説到,最初的恐龍化石獵人們依靠着煤炭開採期間大量的採礦活動,獲得了便捷的化石獲取途徑,而隨着一戰後石油在人類能源使用率的排行上一路飆升,石油大亨,尤其是美國的石油大亨們,取代了英國平民學者,成為了恐龍圈子新的粉頭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必須是把恐龍直接做成公司logo的辛克萊石油公司老闆——哈里·辛克萊。
辛克萊石油公司成立於1916年,選擇雷龍作為公司標誌則是1930年大蕭條時期做出的決定,當時恐龍已是茨威格老師所謂“舊日時代”的過氣網紅,大公司更是讓那些路邊排隊領救濟的人們咬牙切齒的痛恨對象。但辛克萊的聰明之處,在於弱化恐龍雄壯威武的史前巨獸形象,轉而宣揚恐龍與地球的聯繫,經歷一戰,身處大蕭條期間的人們,所心心念唸的穩定的過去——能源供給是穩定的,辛克萊公司發展前景是穩定的,我們未來的生活也必將是穩定的。
綠色雷龍已經成為了辛克萊公司最具辨識度的吉祥物
光説不練假把式,辛克萊公司為1933年世博會出資修建了恐龍樂園,把暴龍,劍龍,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公司logo使用的雷龍,以更加精良的做工和更加誇張的比例,活靈活現展示在世人面前,就像可口可樂把聖誕老人從三線民俗形象包裝成紅衣紅帽的聖誕節一哥,恐龍樂園裏暫時忘卻外界煩惱的歡聲笑語,成為了辛克萊公司帶給孩子們和他們家庭的快樂源泉。
辛克萊公司也把恐龍植入到了自家生意當中,比如資助美國自然博物館,以表明古生物學與石油勘測的相似之處(都是科學嘛);把憨態可掬的雷龍雕像擺放在辛克萊遍佈全美的加油站裏供人合影拍照;將石油説成是恐龍屍體埋藏地下,經過長年累月“釀造”而成,彷彿這種被人類挖出來加以燃燒,最後再把廢氣排放到大氣中的東西,是某種自然賦予我們的佳釀;由於石油和化工產業的緊密關聯,辛克萊還利用自己的原材料供應商優勢,低成本生產塑料和橡膠材質的恐龍玩具,大量販賣後,額外又賺了一筆。
1964年世博會上,辛克萊公司故技重施,推出了包含玻璃纖維材質,具有半自動化結構的全新恐龍模型,其中暴龍更是達到了13.5米的長度,讓觀眾歎為觀止。據統計共有600萬人在世博會期間造訪過恐龍樂園,這其中50萬人購買了恐龍玩具。恐龍樂園介於凡爾納式的科學想象與傳統博物館之間,遊客們可以從各個角度觀察恐龍,這些史前巨獸既不會對人類發動攻擊,也沒有能力講述其背後不平凡的故事,而後者的天然短板,終歸還是讓恐龍在大眾的新鮮勁又一次退卻後陷入庸常,然而恐龍要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呢?
答案是電影。
數字時代的侏羅紀公園
1993年,斯皮爾伯格指導的影片《侏羅紀公園》在美國上映,雖然在本片之前,已經出現了諸如《公元前一萬年》《恐龍紀》等融合恐龍要素的冒險片,災難片、純粹讓衣着暴露的金髮美女在恐龍皮套前驚聲尖叫的B級冒險災難片,或者《恐龍特級克賽》這種掛着恐龍頭販賣SF噱頭的特攝片,但直到《侏羅紀公園》出現,才終於從工業基礎層面完成飛昇,利用高擬真的比例模型,數字攝影和電影特效,呈現出惟妙惟肖的恐龍世界。
與辛克萊式主題公園裏人畜無害,甚至還有些憨憨感的恐龍不同,《侏羅紀公園》披着偽科學的外衣(用遠古DNA復活恐龍的概念看似“合理”,但生物學上能進行有效實驗的DNA,最長保存時間只有500多年,恐龍DNA顯然不滿足條件),真正對觀眾起到刺激作用的,還是“恐龍追殺人類”這個聽起來俗不可耐,但事實證明廣大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噱頭。
斯皮爾伯格將《大白鯊》只聞其聲,不見其形的驚悚感,與《金剛》那種遠古猛獸突襲現代文明相互結合,把恐龍的外觀,動態身體天賦和捕食者本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此之後《恐龍危機》等遊戲,都可以明顯看出《侏羅紀公園》形成的影響力。
《侏羅紀公園》大獲成功後,更多精心打造,耗資巨大的史前動物被公開展示,在《精靈寶可夢》成為本星球第一大ip之前,恐龍周邊的涵蓋範圍,絲毫不亞於如今皮卡丘和《EVA》囊括的生活用品(更重要的是,你不用給霸王龍支付授權費用)。恐龍電影繼承了水晶宮和辛克萊恐龍樂園的傳統,僅第一部電影的成本,就遠超過去兩百年裏,古生物學領域的經費,收益自然是更加豐厚。
以“影史地位”而言,《侏羅紀公園》除了第一部以外(包括《侏羅紀世界》),都算不上什麼經典之作,被吐槽的次數,更是絲毫不亞於當代網大。就像觀眾們看《速度與激情》可以忽略演員,只關注上天入地的腦洞飆車戲,恐龍電影看的自然也是“這部又有什麼新的恐龍出來追殺人類?”“一隻霸王龍能打幾個詹姆斯(虎撲經典帖子)”“新一季的恐龍玩具又有什麼新素材?”之類的娛樂向觀影,恐龍和我們之間,就這樣通過屏幕裏面的影像和手柄操作的角色,產生了與遙遠時空的代入感,在失落的世界,與恐龍作伴的,又何止是擁有者哆啦A夢的野比呢?
結語:比起《侏羅紀公園》的樂園大冒險,《侏羅紀世界》把恐龍“放生”到人類世界的做法,相當於把整個地球交換到曾經的主人手裏,類似這樣的創作空間,絕對是當年的化石獵人們未曾想象過的。最新一部的《侏羅紀世界》已經確定引進國內,希望到時候各地疫情退卻,我真的很想去電影院裏看看咆哮的霸王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