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時評|摒棄“交賬心態”

大眾時評|摒棄“交賬心態”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內容,也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代表指出,切實解決行業、產業領域的重大關鍵問題,需要努力推動科學研究從“交賬心態”轉變為“守土有責”。這一建言,引發熱議和共鳴。

交賬心態,是學術浮躁的一種典型表現。一段時間裏,有的科研人員為了快出成果,追逐熱門學科領域,而不願在基礎領域深耕;有的搞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發論文、拉項目、評獎項上,偏離了科學正軌……只追熱的,只幹快的,科研數量是上來了,質量卻下去了,這導致很多研究都做了無用功,能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成果寥寥無幾,反倒對公共科研資源造成極大浪費,對基礎性研究、原創性研究產生了“擠出效應”。

打多深的基,才能蓋多高的樓。科學研究有自身規律。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週期長、投入多、風險高、難度大,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奮鬥和努力。回顧我國那些重大科技成果,北斗導航衞星、C919大飛機、“天問一號”“嫦娥五號”……哪一項不是經歷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潛心攻關、持續探索,才取得重大突破,擺脱受制於人的局面。如果抱持“交賬心態”,跑一跑停一停,或是跑兩步就換賽道,只會被不斷“卡脖子”,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摒棄“交賬心態”,須從根上找原因。長期以來,基礎研究難以獲得經費支持,讓科研人員對“坐冷板凳”望而生畏;“唯論文”“唯職稱”的考核評價,對科研項目半年一查、一年一驗,搞得科研人員疲於應付,草草結項。種種“交賬心態”背後,其實有着深層次的體制機制癥結。這就要求我們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要求,進一步營造鼓勵長期探索的制度環境,強化潛心致研的科研作風學風,完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如此,才能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研究,掌握更多獨門絕技,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66 字。

轉載請註明: 大眾時評|摒棄“交賬心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