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8210億元,同比增長28.7%,全國網絡零售額前6天超過1200億元,春節檔電影票房突破75億元,再次刷新紀錄……從零售到餐飲再到文娛,多個高頻數據顯示,牛年春節期間,無論是商品消費,還是服務消費,都實現了“開門紅”。
分析指出,今年春節“就地過年”成為人們新選擇,在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大力保障下,相關行業也紛紛推出過年期間不打烊服務,滿足多樣消費需求,創造新的增長點。
消費市場整體回暖,背後是各類服務的有力保障。以快遞業為例,春節前6天全國攬收包裹數4.8億件,是去年同期的3倍。菜鳥數據顯示,2月4日至15日,春節不打烊發貨量是2019年農曆同期4倍,三通一達快遞發貨量達到2019年農曆同期8倍以上。
另外,各電商平台也紛紛推出春節不打烊活動,並聯合各大物流公司,為全國消費者提供7×24小時不間斷的商品和物流服務。拼多多數據顯示,2月以來,年貨商品同比增長183%,其中以地方特產、水果生鮮、肉禽蛋類為代表的農產品及農副產品增幅為225%,家庭清潔用品增幅達303%。蘇寧易購年貨節數據顯示,2月以來除了果蔬糧酒等消費品需求攀升外,蒸烤一體機、台式洗碗機等懶人廚電增速也超過100%。京東大數據則顯示,從大年三十至初五,有關年夜飯禮盒、年貨禮盒、方便菜、燒烤食材等同比增長90%。
中國銀聯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前六天(除夕至正月初五)銀聯網絡的交易金額達到1.18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9%,這一交易金額也是歷年春節同期最高值。其中,重慶、新疆和青海消費金額同比增長最快,增幅均超過一成。
除了商品市場,餐飲市場熱度也在攀升。從餓了麼數據來看,臘月以來餓了麼APP上搜索“年夜飯”關鍵詞的消費者,較去年同期上漲整整4倍。美團外賣數據顯示,除夕當天,全國外賣訂單量同比增長70%,其中北京外賣年夜飯銷量比去年增長122%。商務部17日數據顯示,春節期間,百萬商家假期外賣不打烊,在線餐飲銷售額比去年春節同期增長135%,年夜飯系列商品銷售額比去年春節同期增長54.9%。
文旅方面也可圈可點,春節檔電影表現尤受矚目。據國家電影局2月17日最新統計,春節期間,中國電影票房已突破75億元。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2月16日上午9時30分,中國電影市場2021年度總票房(含預售)突破100億元,總觀影人次達2.29億。
線上觀影與線下票房同樣火爆。此前,中國電影家協會網絡電影工作委員會聯合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共同發起“2021網絡電影春節檔”,並公佈了一份影片總數量多達43部的豐厚片單。1月28日至正月初四,超13億人次湧入優酷刷劇觀影,日均觀看時長接近1.5小時。
此外,“就地過年”背景下,本地遊、周邊遊、近郊遊取代了異地長線遊,成為牛年春節新的旅遊消費趨勢。不少地方推出精彩紛呈的文旅活動,並拿出多批“文旅惠民消費券”。企業也積極籌備。攜程、驢媽媽、京東、阿里、美團等電商平台推出了酒店加門票套餐、年貨節、美食美購等春節文旅消費特別活動。
記者從旅遊平台獲悉,春節期間,飛豬平台本地遊預訂量同比漲超660%,玩酒店、逛景區和“雲旅遊”,直接帶動電競酒店、寵物民宿、包棟型轟趴別墅客單價30%-100%的漲幅。此外,攜程數據顯示,春節7天通過攜程平台預訂景區門票的訂單較2019年春節增長五成以上;本地預訂門票的訂單量比2019年春節增長超過300%。同程航旅數據則顯示,假期前六天周邊遊整體環比漲幅達289%,部分城市周邊遊同比增長300%以上。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關利欣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牛年春節,“就地過年”成為人們新選擇,多地發放新春消費券,各行業春節不打烊,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全國網上年貨節”等活動豐富,消費市場亮點突出。一是“就地過年”催生新消費,半成品年夜飯、視頻過年等創新湧現。二是春節不打烊支撐便利消費。電商、快遞、外賣等春節期間運力不減,極大地方便了廣大消費者。三是假日經濟激發服務消費。看電影、逛公園、看展覽、近郊旅遊成為假日休閒重要活動,帶動文旅消費迅速回暖。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也指出,春節期間,各地針對羣眾“就地過年”的需求,推出多樣促銷形式,對消費持續回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同時指出,“從數據可以看出,人們消費意願旺盛,並呈現出諸多亮點和新的增長點,説明巨大的國內市場還有諸多潛力可以挖掘,同時新趨勢新活力也為消費增長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更多利好還在持續釋放。春節前夕,商務部接連發文,對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以及全方位促進汽車消費等進行部署。地方層面也紛紛瞄準消費提質擴容發力,多地設定了2021年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具體增速目標,並從夯實基礎性消費、壯大新興消費、提振農村消費等方面推出具體舉措。
關利欣指出,隨着從中央到地方的促消費政策落地顯效以及更多政策的出台,預計消費市場將加速回暖,消費潛力不斷釋放將帶動國內大循環暢通運行,更好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