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西祠創始人響馬接受採訪時,認為“互聯網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具備社區的特點。”因此如果想要撥開中國互聯網市場的重重迷霧,就從網絡社區切入。今天,本文作者為我們盤點了中國互聯網社區的發展史,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西祠創始人響馬指出:“互聯網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具備社區的特點。”那麼什麼是社區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了解一下社區前世今生。因為你不瞭解一個事物的過去和現在,那麼你無法定義它,甚至預判它的未來趨勢。
我認為的社區,是一羣人因為興趣愛好等聚集在一起,建立關係形成社交鏈。
一、社區的前身:BBSBBS 英文全稱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中文譯為電子公告板,起初以電腦為載體,公佈股市價格等類信息,類似校園公告板或小區租房信息牆。
其中,提供信息的人稱為站長,獲取信息的人稱為用户。用户主要是信息獲取,不能跟站長或其他用户交流(站長也不能跟站長交流),屬於單邊信息傳遞。
隨着 FidoNet(惠多網)等組織出現,實現了跨站交流,僅限站長與站長之間可以相互傳遞信息。雖然用户與站長之間未能通訊,但當時還是靠電腦 DOS統上網,而懂得上網的用户基本都有通信、或計算機類等教育背景,所以影響不是很大。
1991 年惠多網中國的長城站開通了,上面都是一幫從海外歸來的留學生或 IT高收入白領,其中就有馬化騰、求伯君、丁磊等人的身影,他們分享自己撰寫的小軟件、加密解密心得,偶爾也會聊聊人生體悟。
到了 1995年,大多數高校會有自己的 BBS 網站(黑白的,要 telnet 上去的),上網門檻有點高,用户主要是大學教師,高校學生,學術氣氛很濃厚,文章質量很高。
哪怕是對罵,也是針鋒相對的辯論,很精彩。其中,最聚人氣的是水木清華,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同時在線超過 100人的“大型”網站。
在這個階段,用户多半是高校教師、學生或 IT海龜為主,上網門檻有點高,屬於小眾羣體的玩意,傳播影響力有限。
所以,那時候除了網絡提供商賺錢之外,網民基本都沒怎麼賺錢,只是作為自己無聊的消遣或認識同類人的工具。
二、社區的誕生:西祠衚衕1995年到 1998年,微軟公司對網景發起瀏覽器之戰,最終微軟通過 Windows系統捆綁 IE 瀏覽器的形式,成為瀏覽器霸主。
這期間,Opera瀏覽器也誕生了。至此,瀏覽器 + 搜索引擎,取代了過去 DOS + telnet IP 的上網方式,至此 BBS 論壇基於瀏覽器開發出網頁版,降低了用户訪問網站的門檻。
在 1998年,有兩件事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微軟 Windows98操作系統發佈,其中首次全面集成了 Internet標準。
- 全國 26個省會城市開通 ISDN,而 ISDN 是比“調制解調器撥號上網”速度更快更方便的上網方式。
操作系統的進化與更新,以及 ISDN 的普及,為更多家庭與個人能夠接入互聯網鋪平了道路。
在這個階段,BBS 也迎來了黃金髮展時期,其中有件事情不得不提,那就是中國足球隊對 BBS的貢獻功不可滅!
1997年 10月 31日,中國隊在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主場 2:3 負於卡塔爾,失去出線機會。
此後 2天,有個叫老榕的人,跑到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的體育沙龍論壇裏發表了一篇《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導致論壇的訪問點擊量達到了平時的數十倍。
這篇文章在發表過後 2個月內,被國內所有的主流體育媒體轉載和報道,以至於那個年代的球迷羣體裏,幾乎沒有一個人沒有聽説過這篇文章和“老榕”這個名字,後來被稱為是“中國第一足球博文”。
此事的發生,是整個主流世界的人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互聯網的力量和影響。
在不經意間,是它把很多人帶入了互聯網世界的大門。由此開始,BBS和論壇開始迎來了一波黃金髮展期,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創作型選手進入。
此外,BBS 蜕變成社區,那就是響馬創辦的西祠衚衕,在海外華人中頗有影響力,2000年初排名達到 100多名,然而它的創辦也很有意思。
本着消遣的目的,響馬閒逛了中國海峽兩岸的諸多 BBS社區,比如四利通方(新浪前身)、嘉興論壇等,他發現海峽兩岸 BBS設計風格的用户體驗明顯不同。
他説:“大陸的社區,信息組織方式都基於樹型結構的,比如一個焦點訪談論壇,它會有一個主題,下面會有人跟着回覆,然後再有人回覆……整個是一個樹狀結構的。但是我覺得這種結構看着特別彆扭,因為我更喜歡台灣社區所呈現的列表型結構。”
於是他在 1998年左右自己用 ASP技術做了一個簡單的列表式BBS,起了一個頗具地方色彩的名字——西祠衚衕,並設置了諸如英語、情感人生、武俠故事等一些熱門話題版塊。
第一批被“忽悠”進來訪問的網友,都是響馬平時泡論壇時結交併熟識的朋友。
西祠允許網友自主開版,而且授予版主對版塊的所有主權(如版面關閉、合併、廣告經營等),使得一年後西祠在線人數超過百萬。
這種方式,被稱為 Web 2.0意識,後來者豆瓣、百度貼吧、知乎等社區均借鑑於此。
在這個階段,社區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天涯、榕樹下、西祠為代表的興趣社區;另外一種是搜狐、新浪等門户旗下的論壇社區(主要作為 PGC內容的補充)。
但在這個時期,不僅僅社區在高速發展,還有以碧海銀沙、QICQ(QQ前身)為代表的社交也在迅猛發展,其中碧海銀沙最火的聊天室每小時有近百萬人在線。
一般用户在社交軟件跟別人聊完後,內心還覺得無聊,就會跑到社區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然後跟同樣對該話題的人繼續聊,以消磨自己的時間。
三、社區黃金髮展:百花齊放在 2001年,康盛創想CEO 戴志康發佈了 Discuz軟件,使得搭建社區變得簡單,而且用户使用起來也方便快捷。其後,Discuz 宣佈開源、免費,促使各種論壇社區如雨後春筍出現,拉開了中文社區的新時代。
此後,社區開始日漸細分,出現瞭如文學領域的榕樹下以及起點中文網,IT 領域的Donews、手機之家等大量專業論壇。
在當時,網友上了社區要麼吃瓜,要麼加入討論大戰,誕生了不少網絡用語,比如“沙發、板凳、地板”、“管理員又刪帖了”。
以2005年為標誌,隨着 Facebook、MySpace 主導的網絡社區風靡世界,SNS 開始深入人心,逐漸形成從傳統論壇的以內容為重心,轉化為以關係為重心(或者內容與關係並重)的新型網絡社區概念。
在傳統論壇時代,大家在某個帖子回覆進行交流。但新型網絡社區,會出現私信、關注的形式,用户不僅僅可以關注某個帖子的動態,還可以查看貼主的其他動態,或私信私信該貼主,進一步交流。
備註:SNS 跟 IM 都屬於熟人社交,只是 IM 定位即時通訊:比如 QQ、微信,但 SNS 定位於虛擬身份的網絡社區;比如 QQ空間、微信朋友圈。而社區更多是基於興趣形成的陌生人社交,比如豆瓣聚集了書影音的文藝青年。
此後,一個新概念在互聯網圈內火熱起來,席捲全球,這就是“Web 2.0”。所謂 Web2.0,主要是 UGC,即由用户主導而生成內容的互聯網產品模式;而 Web 1.0 ,主要是 PGC,由公司和網站僱員主導生成內容的產品模式。
按照行業普遍認可的説法,Web 2.0 是互聯網的一次理念和思想體系的升級換代——由原來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數資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導的互聯網體系,轉變為自下而上的由廣大用户集體智慧和力量主導的互聯網體系。
背後,則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網民數量突破 1億,用户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在鍵盤上敲下自己的主張或想法,影響其他用户的想法或行為。
這一概念, 讓社區的用户與用户之間的溝通更加容易,誕生了許多網絡紅人,比如芙蓉姐姐、雅閣女等,或網絡社會事件,比如饅頭血案等,側面也使得某些底層人民獲得社會地位,實現社會階級的躍遷。
其中不得不提芙蓉姐姐,原名史恆俠,她出生普通職工家,首次高考考入陝西理工學院,但她想要考北大,休學回到高中復讀。
但在第二次高考前夕,史恆俠卻發生了車禍,傷勢較重,醫生並不建議史恆俠再去參加高考,但史恆俠卻無論怎樣都要參加高考,最後被抬進了考場考試。
史恆俠休學復讀只為考理想學校的事蹟,在恢復高考的時期並不少見,只是史恆俠在北大未名、水木清華等社區發貼,尤其 2004年開始在水木社區發表大量照片,因此受到大量網友的揶揄和嘲諷而出名。
更多的公司、媒體也開始與她接觸,並試圖進行商業合作,她先是接拍了網絡短劇《打劫》,隨後又入圍某演員角色海選,這使得她逐步走進娛樂圈。
在這個時期,社區的影響力達到了巔峯,讓許多人產生了 “只要你想紅,網絡就能讓你紅”的錯覺,使得很多網絡寫手不斷包裝各種形象的人物,試圖將其打造成網紅,從而獲得豐厚的回報。
四、社區衰退期:潮水褪去005年之後,遊戲、博客、社交等行業也在高速發展。其中,2005年,魔獸世界登陸中國,刷了《傳奇》創造的遊戲記錄,跟勁舞團成為了網吧遊戲的必備。
隨着網絡的多元化,很多用户打着魔獸,然後使用 YY 、QQ等軟件與隊友通訊, 甚至有不少的網癮少年常住網吧,醒來就打遊戲,困了在網吧某個角落蜷縮睡覺。
但真正對社區造成震動,就是新浪在 2009年推出了微博,之後網易、騰訊、搜狐也陸續啓動微博業務。
與社區固定板塊不同,微博更多是追熱點跟用户關係信息分享,比如xx明星出軌,xx明星分享了旅遊點,xx曝光等,不僅成為了明星KOL吸粉的聖地,進而也成為了政府或公司等機構的宣傳陣地。
以至於李開復博士在著作《微博改變一切》對微博未來進行預測,在一個 party 上見到的人,可以通過移動服務,查到你是否認識他們、上次在何時見面、是否有共同興趣和朋友等,他對未來微博的這個功能充滿期待。
2007年,蘋果發佈 iPhone 4 ,移動互聯網也隨之到來,進而取代了互聯網的時代。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只有坐下來,打開電腦,才可以上網找樂子,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需求的 App 都被開發出來,用户可以隨時隨地發佈消息或查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而社區提供的社會熱點事件,微博、抖音、快手等App 都可以提供,並且比社區更快捕捉到熱點,在全網進行引爆。
2012年,捧紅了奶茶妹妹、ayawawa、芙蓉姐姐的貓撲從北京遷移到廣西南寧;2016年,網易論壇正式停止運營,對 80後來説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雖然社區時代已經衰落,但依然在兩處領域大放異彩:
1)聚焦細分市場的垂直論壇,以虎撲、汽車之家、懂車帝等為代表,或小米社區、花粉俱樂部等手機品牌的粉絲社區;
2)作為某個App 或業務的功能模塊,比如中關村App 首頁社區 ,Keep 的社區模塊。
最後,從社區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社區更像是 Web 1.0 跟 Web 2.0 之間的過渡產物。
在Web 1.0 時代,在最初時期,站長提供什麼內容,用户就必須看什麼內容且不能做反饋;之後,在搜狐、新浪、網易的門户時代,公司僱傭員工或簽署機構產出內容(PGC 模式),並且設定論壇供給用户交流,官方也會聽到一部分用户的聲音。
而我們的BBS或社區,官方會設定話題方向或欄目,用户可以在話題或欄目下做分享或討論。
再到 Web 2.0 時代, 用户自己創建話題或欄目,然後邀請其他用户一起探討,類似豆瓣、百度貼吧、知乎。
而在 Web 2.0 時代,每個產品都想成為一個平台,容納各種需求的用户,而他們的起步都是基於某個需求做個社區。比如抖音平台,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面拍視頻做分享,但它最先的定位是音樂社區。
參考資料:
Eric:天涯和其它國內大型論壇為什麼越來越不行了?
常政:中國網絡社區15年發展歷程
怡美利康:中國互聯網發展簡史
新浪科技:響馬回憶西祠興衰
作者:貓曉豆豆,社區運營,健身進擊中ing,白天工作,晚上碼字,愛美、希望與一百萬社區人分享所見所想;微信公眾號:貓曉豆豆。
本文由 @貓曉豆豆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