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電商主播在直播間推廣農特產品。
王 將攝(人民圖片)
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電商主播……近年來,這些新職業吸引大量勞動者,成為新增就業的重要來源。與此同時,如何更好維護新職業從業人員的勞動保障權益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國家發改委等日前印發《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提出要“維護新職業從業人員勞動保障權益”。
新職業,勞動保障待完善
兩年前,何玲從原公司辭職,專職做起了微商。雖然收入還不錯,可因為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何玲的社保斷繳了。“之前沒有這個意識,現在準備買房才知道社保繳納年限很重要。”
隨着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興起,新的就業形態也在蓬勃發展。就業門檻低、工作形式靈活多樣是新職業的優點,但是對新職業從業人員的勞動保障尚有不足,有待完善。
比如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等職業,他們通過互聯網平台進行服務,但並沒有與平台簽訂勞動合同。勞動者自帶生產工具和設備,平台對其管理也較為鬆散。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林嘉指出,由於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變,導致法律關係的定性模糊化,新就業形態下的用工關係能否認定為勞動關係,能否適用現行勞動法的規範,在理論和司法實踐中都存在爭論。這種情形下,除了難以規範繳納社保,一旦從業人員在勞動過程中受傷等,還容易引發勞動爭議。
破難題,多項政策已出台
維護新職業從業人員勞動保障權益受到多方關注,不少相關政策已陸續出台,逐步破解難題。
《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明確指出,由人社部牽頭負責,“督促企業依法落實帶薪年休假等休息休假制度。推動出台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政策,合理確定平台責任,兜牢勞動報酬、勞動時間、勞動安全、社會保險等權益底線。推進平台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就業和社保線上服務”。
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印發《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指出要加大對靈活就業保障支持,研究制定平台就業勞動保障政策,依法糾正拖欠勞動報酬等違法違規行為。
不少地方正在探索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權益保障路徑。浙江省發佈《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於優化新業態勞動用工服務的指導意見》,從用工方式、工時制度、職業技能培訓、勞動糾紛處理等方面作出規範。廣東省深圳市《關於單位從業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等特定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的辦法(試行)》自今年4月1日起執行,將網約車、外賣、快遞等勞務新業態從業人員納入了工傷保險參保範圍。
新探索,勞資雙方尋平衡
專家表示,互聯網平台在新職業從業人員勞動保障方面應主動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據悉,外賣平台“餓了麼”正在同浙江省金華市開展互聯網平台靈活用工從業人員的社會保障試點工作。據“餓了麼”副總裁劉歆楊介紹,目前該平台對騎手保障體系的構建主要包括騎手僱主責任險、眾包意外險、關愛險等,涵蓋了騎手送單期間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以及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產生的醫療賠付及誤工費用。“我們還推出騎手關愛金計劃,在部分保險可能無法完全理賠到的場景提供兜底撫卹金保障,為騎手子女進行助學幫扶,並對因意外或重疾導致的騎手家庭困難提供幫助。”
作為勞資雙方,互聯網平台與新業態從業者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博弈。林嘉認為應充分考慮雙方訴求,尋求雙方利益平衡和利益最大化結果,可以通過規定勞動基準條款來對平台進行規範,包括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職業安全和衞生保障、每小時最低勞動報酬標準等。比如針對外賣送餐員,應規定每天最長工作時數,超過該時數的平台不再派單,以保障從業者的休息權。“而針對像何玲遇到的社保繳納問題,可以通過將社會保險各險種作適當分離的方法解決。比如工傷保險強制由平台或企業繳納費用,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在現行居民社會保險基礎上改造提升,由企業和從業者共同分擔費用等。”林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