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臉”更安全 六委員建議加強人臉識別監管

兩會聚焦

一副眼鏡解鎖19款手機的視頻火了,人臉識別還安全嗎?

隨着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生活中可以刷臉解決的事情越來越多。人臉識別技術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安全風險。

“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濫用比較普遍。在商場、景區、辦公樓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現象,公眾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採集了人臉信息。”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蔡曉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為規範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防範個人信息泄露風險,蔡曉紅與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研究員葉友達、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副所長周玉梅等6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合提案,圍繞加強人臉識別監管提出了多項建議。

是時候重視人臉識別安全問題了

當前,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正在迅猛發展。據測算,這幾年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1年將突破500億元。

然而,人臉具有獨特性、直接識別性、方便性、不可更改性、變化性、易採集性、不可匿名性、多維性等特徵,這就決定了人臉識別技術具有特殊性和複雜性。“人臉信息一旦被非法竊用,無法更改或替換,極可能引發科技倫理、公共安全和法律等眾多方面的風險,危及公眾人身與財產安全。”蔡曉紅説。

2020年6月,浙江杭州富陽區開庭審理“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迅速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於人臉識別技術與個人隱私保護的持續討論;2020年11月,一條男子戴頭盔看房的短視頻走紅網絡,視頻上方的橙黃色的字體寫着“為保護個人信息,戴着頭盔去看房”,引發熱議;廣西南寧多業主遭遇刷臉房子被過户事件,更是引發了人臉識別背後的安全之憂。

“國內呼籲重視人臉識別安全問題的呼聲越來越高。海量人臉識別生物信息數據在各個場景被採集,在相關監管制度和法規不完善的情況下,不少採集人臉信息的機構不具備相應的風險防控能力和安全保障機制,亟待對人臉識別加強監管。”蔡曉紅説。

對人臉識別產品的應用增加審批環節

因此6位委員建議,健全人臉識別監管的相關制度和法規,加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確立個人影像數據控制權、刪除權、遺忘權等基本權利,維護個人名譽及隱私;加快推進大數據相關立法,明確企業對個人影像數據採集、傳輸、存儲及使用的權利和義務,落實數據生命週期各環節的安全主體責任;制定生物特徵信息相關規範及管理辦法,保障個人影像數據的安全規範使用,明確人臉識別的應用領域。

同時,建立人臉識別的網絡及信息安全監管體系,加快制定人臉識別應用技術標準體系,明確對人臉識別軟硬件應用的安全技術要求;建立人臉識別應用的安全評估及審核制度,針對安防、金融、電商、支付等不同應用領域進行安全評估,對人臉識別產品的應用及推廣增加審批環節,保證產品符合安全技術要求。

更重要的是,對於非法採集、泄露及濫用個人隱私、不正當競爭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督促其落實安全主體責任。

在促進人臉識別技術創新和健康發展方面,他們建議,圍繞智能安防推廣、多種生物特徵識別的基礎身份認證平台、智能金融、智能交通等重點工程建設,推動人臉識別核心技術攻關,促進人臉識別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研發多種人臉識別產品;促進人臉識別企業和網絡安全企業合作,展開針對人臉識別的網絡安全技術研發;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合創新,促進人臉識別技術成果的應用推廣;培育人臉識別發展新業態。(記者 陸成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3 字。

轉載請註明: 讓我們的“臉”更安全 六委員建議加強人臉識別監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