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關方面要根據病毒特性採取不同的應對舉措。
資料圖:核酸採集人員正在為一名小朋友採集咽拭子。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文 | 張田勘
7月21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病毒學首席專家董小平表示,大部分學者認為新冠病毒的變異將長期存在。奧密克戎變異株應該不會是最後一個變異株,因此對於新的變異株的監測,對於傳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力的影響,將是中疾控長期的關注重點。
這個判斷是基於過去和當前疫情的分析,來預測新冠未來的發展。面對這個現實,不只是疾控和醫療衞生部門,普通公眾也要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讓防疫與正常生活、工作達到最佳平衡點。
尊重科學,做到心中有數
無論是專業工作者還是普通公眾,對於病毒不斷變異這一未來趨勢,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科學,理解病毒和傳染病的一般規律,做到心中有數,如此才能有正確的應對之道。
病毒感染人和其他宿主,是為了生存,但在遭遇宿主的免疫系統反擊,尤其是人類還有疫苗和藥物的阻擊之後,病毒必然會變異,從而或多或少突破免疫屏障,才能重新複製和生存。
具體到新冠病毒的變異,也有其獨特性。病毒的變異可以遵循幾種方式。一是在各方面變得更強,如傳播力、免疫逃逸力和致病力方面都變得很強,對人類造成更大的災難,如中東呼吸綜合徵(由另一種冠狀病毒MERS-CoV引發);二是在傳播力、免疫逃逸力和致病力方面都變得較弱;三是在傳播力、免疫逃逸力和致病力中有些方面強,有些方面弱。
類似中東呼吸綜合徵的情況目前並沒有在新冠病毒的變異中出現,而新冠病毒在傳播力、免疫逃逸力和致病力各方面都變得較弱的情況還沒有出現。現階段奧密克戎的變異,傳播力、免疫逃逸力變得較強,但致病力或毒力較弱。
世界各國的一些新研究和臨牀情況證明了這一點。首先,病毒的變異還只侷限在奧密克戎,沒有發展出新的大類變異株。世界衞生組織是以希臘字母來命名新冠變異株的,直到現在,還只有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奧密克戎5個大的變異株。
只是在奧密克戎這一變異株之下產生了較多的亞株,如西安出現的BA.5,成都報告的BA.2.12.1,蘭州報告的BA.2.38等,都是奧密克戎變異株。
資料圖:居民排隊提交身份信息,採集咽拭子。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其次,國內外的臨牀治療情況也表明,雖然這些奧密克戎的變異株傳播力較強,基本傳播指數較高,達9.5,而且有一定的免疫逃逸力,但是其致病性並沒有提高,與原始毒株和德爾塔變異株相比,致病力還下降了。
與以往的疫情高峯時期相比,南非、葡萄牙、歐洲和美國等國BA.5毒株造成的重症率、死亡率和住院率,都呈下降趨勢。南非以前的BA.1感染高峯期時,住院和死亡人數的7天平均值分別為222人和36人,但在BA.4/5感染高峯期,住院和死亡人數的7天平均值分別為66人和9人。
另一方面,疫苗對奧密克戎變異株依然有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得出的結論是,3劑mRNA疫苗接種對3個最具傳染性的奧密克戎BA.4,BA.5,BA.2.12.1新的變異株依然十分有效。
同時,這些變異病毒結合人肺腺癌細胞系CaLu-3的能力下降了,這也解釋了它們的致病力為何下降,即不能侵害肺臟。這與武漢病毒研究所教授楊佔秋的判斷是一致的,BA.5的症狀和普通感冒基本一樣,不會引起肺部症狀。
因時而變,做好長期應對準備
對於病毒的變異,重要的是,承認這個現實,公眾要做好長期應對病毒的心理準備,政府部門同樣如此,做好防疫的準備,只不過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要根據病毒特性採取不同的應對舉措。
一方面,專業人員需要對變異病毒進行長期監測,臨牀也需要不斷總結治療經驗和技術;另一方面,專業人員的研究和防治新發現也要用以指導全社會的防疫,同時,還需要研發針對新冠變異株的疫苗。
在社會層面,最重要的是,要依據新冠防治的指南以及專業人員的指導意見,制定對應的防疫政策,把防疫對人們生活、經濟發展和工作的影響降到最低,全面有序開放商業、交通、娛樂;另一方面,為風險最大的人接種疫苗和加強針,在整個人羣中建立“免疫牆”。
公眾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到常戴口罩,勤洗手,減少聚集等。當然,即便感染新冠,只要科學應對便不必感到害怕,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社會公眾也要從觀念層面解除對陽性感染者的歧視,儘可能地消弭偏見,別讓陽性感染者被動承擔“社會性死亡”的惡果。
説到底,坦然地面對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做到生活、工作和防疫並行不悖,就可以像面對流感病毒的不斷變異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一樣。
撰稿 / 張田勘(科普作者)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