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如何辦好醫學院?黃潔夫指明瞭方向

清華大學如何辦好醫學院?黃潔夫指明瞭方向

作為全國最受矚目的理工院校,4月25日,清華大學將迎來110週年校慶日。

“清華大學近年來在綜合實力提升上有一個重要戰略部署,就是發展醫學。”在4月23日的數字健康·智慧醫療清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臨牀醫學院院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説。

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院長、原衞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是清華大學強化醫科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清華大學辦醫學院要有自己的特點,就是發揮好在醫工結合方面的優勢。

“當前臨牀經常使用的高級設備、耗材,有多少是我們原創的?非常少。” 黃潔夫認為,讓生物醫學‘卡脖子’的技術,在清華大學得到解決,是時代與民族賦予清華大學的使命。他還表示,清華大學可以借鑑上海交通大學的模式,補充一到兩家比較有實力的三甲醫院進來,同時以打造優勢學科為突破口,特別是要打造和生命科學緊密相關的學科。

不少人還記得,在2017年參加全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54萬考生中,有一個名叫“曉醫”的機器人考生。它最終考了456分(全國最高分553分),超過合格線96分。一時間引發醫療行業關注。

而“曉醫”的背後設計者,就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這足以展現清華大學在智慧醫療技術上的實力。

以此為例,清華大學副校長王希勤表示,清華大學有條件和能力,在智慧醫療上做更多的工作。因為清華有一批優秀的智能科技領域專家,還擁有智慧醫療領域的領軍人,他們可以形成合力進行協作,推進這項工作往深處發展。

在智慧健康醫療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上,清華大學早已開始行動,且已經取得不少成果。

董家鴻介紹,清華大學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和智慧醫療研究院,邀請了10位醫工交叉院士專家,建立了六大醫工結合研究中心,以及九大臨牀醫學實驗室。他表示,兩個醫療機構的定位,是以服務全民健康為使命,立足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和現代科技的前沿,致力於健康醫療的核心技術和先進產品的研發。

從已經取得的成績來看,董家鴻介紹,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發之後,清華大學臨牀醫學院與多個院系聯合,迅速組建了疫情智能防控研發團隊。針對複雜的疫情防控形勢,大家以清華速度緊急研發出了8個智能防控產品,在自測評估、社區管控、醫院救治、遠程醫療和康復照顧等環節,對全國各地聯動的疫情防控系統,提供了整體化的智能解決方案,有力支持了抗疫的成功。

除此之外,清華大學也將智慧醫療用在社區健康體系建設中。董家鴻介紹,在擁有100多萬居民的北京天通苑地區,以清華長庚醫院為核心醫院,整合該地區的社區衞生中心和家庭醫生,通過智慧科技進行系統嫁接,已經實現了雙向轉診、多級聯動的分級診療體系打造。”最終的目的,是為全體社區居民提供系統的、連續的、全方位的健康醫療服務。“

在介紹智慧醫療新的研究進展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拋出一個問題,目前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中,和醫療有關的研究是最多的。然而,這些研究真正用到實處卻很少,為什麼?他表示,因為醫療是一個“零容錯”的領域,而目前AI不能滿足需求,需要進行創新。

“關於智慧醫療我的想法,就是在平面的醫療健康上,增加了一個人工智能的維度,使其發生了完全不同的變化。” 張鈸解讀,以往所有醫療健康都是在二維空間進行的,一維是醫療工作人員,一維是技術設備。隨着設備技術的發展進步,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會提高。然而還是醫務人員利用技術設備為患者提供服務,這一關係並未改變,始終是在平面上進行操作。

如今有了人工智能,相當於在平面上再建立一個維度,將醫療健康變成三維空間。因此,醫療人員和設備的關係不再是簡單的醫療工作人員操縱設備,而是智能化的設備也參與到醫療的過程當中。

“我們想象不到,一個在平面上操作的系統,在三維空間裏會發生什麼。”他説,因此,要求我們重新建立一套體系,一個安全、互信、可靠和高效性的體系。這個體系必須從機制上是“三位一體”的,跟原來的二維不一樣。這裏頭涉及到倫理、道德、法律、法規、標準問題。

而發展安全、可信、可靠與可擴展的AI技術,也是清華大學正在努力的方向。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4 字。

轉載請註明: 清華大學如何辦好醫學院?黃潔夫指明瞭方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