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用好互聯網,為影視產業提供發展機遇和創新動力,從而構建開放、智能、協作、共享的產業生態格局
近年來,影視行業與互聯網產業深度融合,網絡視頻平台成為影視劇播映的重要渠道,影視作品亦成為網絡平台重要的內容資源和流量入口。對互聯網思維和技術的統籌運用,正深刻改變着影視藝術的呈現形態、創作觀念和生產實踐。
在創作生產階段,大數據挖掘可以為影視項目開發提供有效參考。通過對各類大數據進行量化解析,能夠洞察市場需求、描摹受眾畫像、明確創作定位,幫助製作方設置主題、優化劇本,確定影像、音樂和剪輯風格,並找到合適的導演和演員。在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裏,扮演“張小敬”的演員,就是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綜合評估演員的外在形象、與角色的匹配度和過往作品表現選出的。很多平台上線的“劇本智能評估”系統會智能生成劇情曲線,展示戲劇衝突的高低起伏,並以此輔助驗證劇情節奏、情節設置的合理性。
在播出上映階段,根據用户特點制定精準化、差異化的傳播策略,已成為多數影視項目的常規操作。相比於電視,網絡平台能根據不同年齡、性別、地域、職業的用户進行影視內容的個性化推送,併為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影視劇挑選不同的發行和排片方式,不斷延伸產品與用户之間的觸點。尤其在短視頻平台上,這項技術被大規模應用。在算法的驅動下,系統將決定何時、何地、向何人提供何種內容,從而更為高效、精準地觸達目標用户,讓“人找內容”變成“內容找人”。不僅如此,網絡影視日益與文學、教育、電商、文旅、遊戲等領域進行跨界合作。例如,網絡劇《穿越火線》與同名遊戲充分聯動,紀錄片《風味人間》打造“風味美食聯盟”,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推出“邊看邊買”模式等等,為影視產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供了便利。
在用户觀賞階段,平台能夠全程監測影視內容的播映情況,為內容再生產提供強有力的反饋和參考。傳統媒體受技術所限,往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得到反饋,網絡平台可以實時採集用户數據;平台上發生的搜索、拖拽、倍速、跳出、回看等觀看行為,彈幕、評分、評論、轉發等評價信息,以及相關聯的原作閲讀、主題曲下載、二次創作等其他行為,能夠幫助平台及時調整內容編排,優化用户體驗。除此之外,由於影視內容在網絡空間中能夠被長期儲存、隨時調取、隨手分享,有可能憑藉“長尾效應”獲得持續的影響力,電視劇《我愛我家》、央視版四大名著電視劇等作品在視頻網站上的再次翻紅,即是例證。
對於影視產業而言,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是輔助性角色而不是決定性因素,應當警惕並防止唯技術、唯數據、唯市場而罔顧文藝創作規律的傾向。隨着5G、人工智能、雲計算等科技應用的不斷深入,影視創作生產將沿着智慧化方向轉型升級,傳統影視行業的生產機制、組織架構、流程工具將獲得系統性改進。用好互聯網,為影視產業提供發展機遇和創新動力,從而構建開放、智能、協作、共享的產業生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