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服務產品的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科技

編輯導語: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髮展,各行業都在不斷地向互聯網行業融合,但是像一些服務產品也只是進行線上的交流,實際實現還是在線下,成本還是比較高的;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服務產品的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殆盡,有些企業把注意力放在了產業互聯網;而這類業務,服務交付多數發生在線下,如家政保潔、教育培訓及酒店住宿等;不錯的用户體驗,就需要極高的人工成本、實施成本和管理成本等,還無法規模化,用户體驗和成本似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傳統行業”產品經理的那些經驗,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失靈了,產品經理好像不那麼香了,甚至有些企業城市經理更值錢。

產業互聯網服務交付很難,但也並不是沒有優等生;產品經理的方法論並沒有消失,只是場景從線上轉移到了線下,“傳統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就好比物理學定律,理想情況下和實際生活的偏差。為方面描述,下文舉家庭保潔的例子來研究。

一、向下打破用户認知的服務會被用户拋棄1. 用户認知

用户對保潔的認知,來源於自身的親身經歷體驗,如擦桌子、掃地等,乾淨的標準,是不應該有肉眼可見的贓物,手指撫過後不應粘有灰塵,空氣應該清新無味,主要是視覺、觸覺和嗅覺上的感受,用户花錢買服務,自然會認為,你提供的服務不應該低於他能做到的程度。

不同環境下的人,標準還有差異,比如化學實驗室裏的人對乾淨的定義是玻璃杯不掛水滴,比我們普通人高出許多;然而市場上的保潔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僅有少部分能滿足用户標準,當你的手輕輕拂過門框時,發現手裏還有灰,保潔員只會簡單的回一句,“我擦過了!”,是否乾淨,用户的意見似乎不那麼重要。

對於向下打破用户認知的服務,被用户拋棄只是早晚的事情,用户的認知來源於親身經歷;產品經理要深入用户的場景,去了解用户對服務的認知是什麼,服務的紅線在哪裏,反覆研究 badcase,持續優化產品,通過產品將服務標準化,把服務做到可靠、放心。

二、好產品要匹配目標用户需求1. 用户偏好

偏好是用户對事物效用(對我有沒有用,有什麼用)的綜合認知結果。

對於家庭面積一般,或者空閒時間較多家庭而言,僅提供擦拭物體表面的基礎保潔,對他來説,可能就不怎麼需要。

對於與別人合租的他來説,共用衞生間難看的顏色,請一個保潔的念頭可能在他腦袋瓜裏閃現過無數次。

對於一個套內面積大於 100 平,平時忙碌到和家人沒什麼交流,定期保潔能幫他和家人有更多的時光,夏洗空調冬洗地暖,過年大掃除,他們是不是更有需要?

用户即需求,和用户匹配的產品,才是好產品,產品經理一定要去了解目標用户的偏好,通過產品把服務做到省心、貼心;當用户説產品不好用的時候,不要慌,認真思考下,目標用户有哪些偏好?

三、挖掘產品存在的場景1. 情境和用户行為

用户(認知和偏好)和情境是用户行為的函數,情境又有宏觀和微觀之分。

家庭面積較小的家庭,是不是永遠都不需要家庭保潔呢?

當遇到重要節日,需要準備一桌美味佳餚時,此刻他就有保潔需求了,人們總是希望節日是美好的,值的回憶的;這裏的宏觀場景就是節日,微觀環境就是現在忙,需要準備飯菜。

情境會刺激用户的感知(希望節日美好),解讀(我應該把更多時間花在享受節日上)、選擇集合(請保潔還是自己提前做好保潔)、模擬推演(過節前要保潔,過節後還要保潔)、價值判斷(請一個保潔可以幫他更好的享受節日時光),最後作出選擇。

既然節假日保潔是一個鐵定的事,保潔行業營銷是否有不一樣的玩法?麥當勞工作餐類似玩法,保潔行業是否可以嘗試一下?春節期間,保潔漲價還是抵擋不了用户強烈的需求,通常需要用户提前早早預定,能保障用户春節的權益的定期保潔是否有吸引力?

用户的需求,可能不能被創造,但發現還是可以的,作為產品經理,我們需要去探索產品存在的場景。

2. 交易成本

用户的每一次選擇都可以認為是一次交易,線下服務並不像實體商品可感知,需要體驗後才能知道好壞。

用户購買一次保潔服務,用户可能會去熟人那裏打聽哪裏可以提供服務,誰家的服務比較好,去了解口碑,看看都有哪些差評,都評價了什麼,家裏東西損壞了有保險嗎,保潔員有沒有犯罪記錄,是否安全,需要做幾個小時,哪家價格最合適,是否包含擦玻璃,水槽的水垢能清理乾淨嗎;若花了錢家裏還是髒的,影響心情,用户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不僅僅是金錢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隱私成本、搜尋成本、態度成本等,期望的效用沒有達到,對用户來説是一次巨大的損失。

根據經濟學,損失帶來的心理變化是收益帶來心理變化的2.5倍左右,用户的體驗是極其糟糕。

最後為這些成本買單的,還是企業,企業需要為他的產品宣傳(降低搜尋成本),低價提供體驗服務打消用户顧慮(降低搜尋成本),為用户匹配最合適的人員(實施成本),對服務人員進行監管(管理成本),為每次服務提供保險(保障成本)。

產品經理需要關注交易成本的結構怎麼組成的。

3. 交易成本的來源

服務並不像實體商品那樣具象,非標屬性導致了許多成本。

成本之一信息的不確定:大多數保潔按時長收費,一個家庭保潔,大概需要多少時間,需要家政公司上門評估後才能確定時長,用户自己沒有足夠的經驗和標準去評估。

成本之二信息本身有成本:信息有分散性和主觀性,信息的認知、發現(用户去熟人那裏打聽哪裏可以提供服務)、收集(誰家的服務好)、處理(都有哪些差評,都評價了什麼)、傳播(口碑怎麼樣)、鑑別(家裏東西損壞了有保險嗎、保潔員有沒有犯罪記錄,是否安全)與吸收(哪家價格最合適)都有成本。

產品經理不僅僅要了解成本結構,還需要去了解更深層次的原因,從根本上去了解成本產生的原因。

4. 解決方案

做服務最難的,是需要產品經理深入上游供應鏈,從多個緯度着手,一點一點去做,踏踏實實,沉得住氣。

1)標準化

包括標準可視化和產品標準化兩個方面:用户去了解其他用户的評價,主要是因為對交易的不信任,需要從別人那裏獲得參考,服務有可視的檢驗標準,能夠降低用户的舉證成本,可以降低降低交易氣氛的不信任感,降低信息本身的成本,這就是標準可視化的原因。

服務具有個性化的特點,但絕對的個性化需要用户付出極高的成本,大多數用户的需求並沒有那麼個性化,標準化的服務,有利於流程效率的提升,能夠降低服務的實施成本。

2)優化用户和服務提供者關係

當服務提供者和用户是臨時關係時,就存在機會成本,服務提供者會想盡辦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時長來增加收入;因此就有可能存在磨洋工的情況發生,導致沒有服務意識。

假如這個用户是服務提供者自己的長期客户,那結果會怎麼樣呢?

3)優化服務提供者收入模型

勞動量大並不能説明服務好,服務提供者採用勞動量計薪模式,這種計薪模式會產生很多成本;比如管理成本(對員工進行培訓、考核)、保障成本(訂單上保險)、實施成本(每個員工派單儘可能平均)和機會成本(儘可能磨洋工)等。

存在天然的缺陷,用户好評是一種方式,但用户不會對每次服務進行評價;若服務提供者有比較多的傾向客户,那是不是意味着服務提供者有比較好的服務口碑,對於有固定關係的訂單,是否可以給更高的薪資?

4)服務分級

由於用户的認知和偏好差異巨大,比如打車,有的人希望越便宜越好,有的人喜歡寬敞,滴滴通過快車和專車同時滿足這兩部分用户需求,讓不同用户都能獲得最大效用。

通過對服務的分級,企業的交易效率會大大增高,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

本文由 @皮帶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