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穿越生死,超95%的玩家失敗,蘇寧憑什麼比國美活得好?
文|郝聞郝看
“商業世界,從不缺耀眼的流星,真稀罕長久的恆星。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這是商學院金科玉律的總結。
在國內,創業活過20年的企業只有1-3%,超過30年的更是鳳毛麟角。
當年,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拜會通用電氣(GE)傳奇CEO傑克·韋爾奇,也是請教百年老店基業長青的秘訣。
結果柳傳志話剛出口,韋爾奇就出人意料地回答:剛才已經給你了。那時,老柳才發現,寒暄時,對方給的不是名片,而是GE人手一張的企業價值觀“手卡”。上面有“視變化為機遇,適應全球化”等指引。
而這一系列的指引,彙總出來就成了通用電氣的價值觀:“注重專業、順應變革”,滿是工業時代的“鋼鐵直男”風。
其實,這所謂的商業價值觀,是商業運行的準繩,企業生存的基礎。正是這些要素,支撐GE在韋爾奇時代走向輝煌,延續百年的生意。
但現在時移勢易,互聯網崛起,物質極大豐富,很多新興公司“不講武德”,只想在用户身上攫取利益,拋棄了這些正確的價值觀,走得太遠,忘記了為何而出發。
所以,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在30週年的慶生會上一再強調:“聚焦零售,持續創業,順應時代不斷創新”。這與GE的價值觀總結異曲同工。
可惜在更多其他公司,它們只是貼在牆上、掛在嘴邊的標語。
於是,一大批團購應用忽起忽落,一大批P2P集體消亡、一大批共享單車一地雞毛,一大批長租公寓惶恐異常……它們曾站在風口,漫無邊際的燒錢,飛速成長,光芒四射;後來卻跌落神壇,棋局未成,其勢已衰。
反倒是蘇寧這個老牌,在最近十年,既沒有錯過互聯網、O2O,還創新了線上、線下融合,落地縣鄉的“零售雲”店,從電器蘇寧走向科技蘇寧,活出了電影裏説的“我的命,我自己操盤”。
的確,市場變了,渠道變了,客户的心智邏輯也變了,不用舊眼光看待新事物,就不會像同行一樣上演“看不起、看不懂,趕不上”的悲劇。
同時,堅守該堅守的,放棄該放棄的,突破創新次元壁,不必王炸傾銷,也能歲月靜好。
這樣下來,任何執拗都會成為過往,時間會證明對錯,那些殺不死我們的,終將令我們更強大。
正如《數字化生存》裏總結的:“預見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
2009年,經歷家電連鎖大戰後,蘇寧拿下國內家電王座,將國美甩在身後。
張近東看見PC走入千家萬户,互聯網加速普及,他預計電商必定是大勢所趨,因此組織人手要在網絡世界攻城略地。
2010年,蘇寧易購上線,憑藉零售老牌的經驗,利用家電拳頭品類開拓市場,它迅速在電商市場站住腳跟。
但互聯網壓縮快進式的變化,各種速生速朽,仍超出大多數人的想象。終歸,沒有自己獨特的戰略,還是會成為別人戰略的一部分。
不同於淘寶、京東從零起步,蘇寧當時已有上千家線下大店,家電連鎖仍處於黃金時代,如此巨大的傳統零售要轉型,就必須在“無人區”趟出自己的路。
於是,到2012年左右,對電商的探索完成。當時,零售行業線上、線下涇渭分明,相互對立,還有王健林、馬雲代表兩方,針鋒相對。
而張近東卻相信,科技不僅是技術手段,更是戰略手段,也是進化零售業的“轉基因”。於是,他率先提出線上線下融合,稱電商只是一種過渡,實體經濟與互聯網虛擬經濟互為依託,齊頭並進,才是O2O最本質的樣子。
所以,蘇寧一方面收購“紅孩子”、“繽購”等B2C電商平台,拓展母嬰、化妝品等非家電品類,延伸電商覆蓋面;另一面,還推進南京Expo超級店等陸續開業,繼續把線下安排得明明白白。
之後,線上線下同品同價,配送、安裝同等服務也成為蘇寧的創新標籤。
到2013年,蘇寧電器去掉“電器”二字,更名蘇寧雲商,定下“電商+店商+零售服務”的戰略,開啓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新零售模式。
在這樣的過程中,外界各種非議和嘲笑不斷,但張近東堅持“被誤解是創新者的宿命”,堅決頂住壓力。
直到2年後,互聯網巨頭紛紛下場做線下(如盒馬),線下巨頭上杆子追做電商(如騰百萬的萬達電商,大潤發的飛牛網),大家終於意識到線上線下融合是零售業正道的光,只可惜時間窗口已過,眾多後來者難自救,也難自強。
在那段時間,諾基亞、柯達固守陳舊、迷信的常識,自以為是朋克,卻被新技術天克;一羣傳統零售玩家覺醒太晚,臨事而畏福變禍,天予不取倒黴多。
而蘇寧卻藉着互聯網,完成了從電器賣家向科技平台的初步轉型,就像戰略家杜黑説的:“勝利,對那些能預見戰爭特性變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對那些等待變化才去適應的人。”
從此,它用動態的視角擁抱科技的變化,自然不慌不苦,前途能卜。
更重要的是,歷史沒有如果,只講結果。
數字經濟時代,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去年還被追捧的商業模式,今年就會被市場打翻;一年前的商業大腕,一年後就可能成為笑柄。在這個時代,沒有絕對權威,沒有標準答案,即便是大廠,也必須摸着石頭過河。
因此,張近東強調:“一個沒有前瞻性和大格局的企業,往往會在變局中迷失方向,遭遇大潰敗。”
2017年國慶期間,蘇寧高管連續開了幾天的封閉會議,經過這場頭腦風暴“馬拉松”,張近東確定了蘇寧未來發展的新戰略。
12月,張近東正式對外宣佈了封閉會議上制定的決策:蘇寧要開啓智慧零售戰略,堅持聚焦零售與新技術的結合,大規模反哺線下。
當時,智能手機換代潮接近尾聲,市場大變:1、大眾更換手機的週期從原來的12個月,變成平均超24個月。2、手機品牌的補貼、運營商的補貼都越來越少。
結果,紅利越來越少,格局僧多粥少。大量的縣鄉手機店都走在關門大吉的邊緣,資源豐富的當地老闆也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而蘇寧新建的“零售雲”部門,正好為他們提供了“互聯網+”的新門路。
一方面,在零售雲的系統下,縣鄉小老闆只用少量樣機做門面,借互聯網共享蘇寧上百個品類,小店也能銷售平台上的爆款,結果,固定成本沒有增加,種類更多,提高坪效,毛利率達15個點以上,銷售額提升2倍+。
另一方面,縣鄉小店還對接蘇寧40個大區,300多家分公司,它們與40多個大型倉庫的距離不超過150公里,對應人才指導,貨品物流都能跟上,大大減少了進貨的資金佔款。IT系統共享、物流給力,也解決他們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成本高的難題。
與小米、京東縣鄉店相比,既不用大量資金去配貨,也不至於被僅1-2%的銷售返點打發,零售雲店服務半徑延長了10公里。庫存週轉增6倍,復購率提高1倍。同時,資金循環從4次/年提升到20多次/年。
用北京香河牛老闆和浙江金華王老闆的説法:協同造CP(伴侶),共振出成績。
的確,數字經濟下,企業看上去都是依賴互聯網、新技術來發展的,但背後的戰略、資源和執行方向卻決定了不同的高度和成績。
而在今年4、5月,新冠好轉,復工復產,大量線上工作、學習需求爆發。
零售雲培訓縣鄉老闆上直播,幫他們做當地的李佳琦、薇婭,大賣平板、電腦、打印機,同時以社羣籠絡用户,進入夏天,又大賣冰箱、空調。很多小老闆就此成為當地的帶貨王,變作海信等大品牌的座上賓,活出了自己的理想主義。
這樣下來,創立3年,蘇寧零售雲門店就超過7000家,覆蓋全國6000多個鄉鎮,累計服務2億人次。
這就是張近東説的:格局決定佈局,佈局決定結局。
如今,30年創業,蘇寧已經是服務數億用户的國民企業。下一個10年,它聚焦零售,做專做實的同時,也要承擔社會責任,回報社會,“先做對,再做好”。
不像社區團購那樣搶菜販生意,而是像零售雲那樣扶持中小實體商家,那才是蘇寧該有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正如投資天才傑西·利弗莫爾在100年前總結的:只有追求的目標恰如其分,那一切才會朝你走來,回報你的正確性。
下一個十年已經拉開帷幕,蘇寧能否再次預見科技未來,引領數字時代?咱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