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沒有掉。
11月11日0點剛過,阿里巴巴數據顯示,今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訂單創建峯值達58.3萬筆/秒,第一波“洪峯”已過。至於網友們關心的天貓成交額戰報,截至11月11日20時,2020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實時成交額突破4674億元。
數字背後是一場複雜的盛宴。從頭部玩家到小商小販,從明星主播到價格博弈,從上升品牌到下沉市場,從大廠互搏到短視頻玩家湧入,從鉅額流量到資本雀躍……“雙11”劇本里角色越來越豐富,被賦予的意義也越來越多。
今年媒體給出的基調是“降温”。每年狂歡夜大屏上,跳動的數字彷佛離天花板越來越近。這裏暗藏緊張和焦慮,也飽含慰藉和期待。
歷史總有不經意的巧合。在張勇推出第一個“雙11”的時候,中國和世界都在迎接一場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十二年一輪迴,中國和世界經濟又在經歷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
過往,“雙11”是國民經濟晴雨表,用以觀察消費脈動,試探消費潛力購買力,由此丈量新經濟的力量。如今,又被賦予了關於疫情下經濟增長的更深內涵。當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消費在國民經濟復甦中如何擔當重任,自然備受矚目。
聚焦龐大消費羣體中的個體,狂歡背後的情緒是複雜的。“雙11”12年,戰線再度被拉長。經過了近兩年的試水,平台摸着規則的複雜性和趣味性的邊界,期待通過更長戰線、更高密度的互動,實現各方利益訴求的最大化。
面對滿滿的套路和被掏空的錢包,尾款人紛紛“自閉”,打工人主動“自嘲”。如果網購是場馬拉松,雙方都有點筋疲力竭了。一如從前,胃口被吊着,心懸着,腦子裏還算計着。不如從前,透支消費的快樂並不純粹,新鮮感被熟悉漸漸吞噬,累了,倦了,也猶豫了。
消費者一邊吐槽難以適應的消費規則,一邊又頑強擠進佳琦薇婭們的直播間,不肯放過任何一撮羊毛,創造着一再閃爍的數據。而在遊戲的另一面,線下零售業向電商的轉移、下沉市場迎來爆發,都在敲響中國消費市場變化的鐘聲。對於整個電商行業,改變的是規則,又不僅僅是規則。
“雙11”前夜,平台經濟反壟斷指南重磅來襲。點名“二選一”、“大數據殺熟”、劃定“特定個案可直接認定平台壟斷行為”等情形,意在約束肆無忌憚的巨頭們,平台經濟不是法外之地,捍衞市場經濟的競爭秩序,保護每個剁手黨最基本的權益。
零點一過,又告別了一次“雙11”。一頓操作猛如虎下來,發現原來關於“雙11”誕生的故事有些隨性,更沒有什麼一出生就風華正茂的神話。而如今,電商購物節裏的消費神話,卻成了中國經濟最嚴肅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