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海威:這台發動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參加工作20年來,湯海威發揮立足崗位、吃苦耐勞、刻苦鑽研的精神,專注細節、精益求精,激發自己的創新熱情,不斷實踐創新,在排放認證試驗、發動機先進試驗技術、技藝傳授等方面為行業技術的創新發展提供強力支撐。二十年如一日,用自己“專注細節、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工匠精神築夢中國製造。

湯海威:這台發動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迎難而上

護航柴油機研發

發動機特種測量技術攻關項目中,活塞動態温度測量技術是難度最高的一項,需要從高速運轉的活塞上安裝測點,在高温、高壓、極小間隙及複雜運動的機內工作環境中有效的測量和傳輸温度數據,為提升發動機可靠性提供數據。這項技術一直掌握在國外少數研究機構手中。即使被稱為“世界活塞大王”的馬勒公司也需要委託專業公司進行測試,且收費高昂,試驗繁瑣。國內的活塞遙感測温、存儲測温等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進行初步技術開發便需要收取上百萬的費用。

濰柴活塞温度測量任務一提出,全球專業的研究機構都善意地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技術難點太多,成功率太低,不建議自行研發。然而濰柴發動機可靠性是金字招牌,迎難而上是唯一的選擇。2016年夏,湯海威首席技師工作室正式針對此項技術展開攻關。

湯海威説,“很多業內人士都覺得我們是在挑戰一項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但是想想最初的計算是怎樣的一個大塊頭,然而現在一部手機便可以實現大部分的功能,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挑出思維慣性,不斷創新。湯海威帶領團隊通過三維設計,開發了雙連桿機構聯動的引線方式,並創新性的通過3D打印模型開展聯動機構及引線的試運行,經歷了多次嘗試後,總結了10大類30餘項技術點,成功的解決了引線彎折、擠壓、運動干涉等問題。

新的技術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聯動機構安裝在WP13柴油機上併成功運行,完成穩定而準確的温度信號傳輸,活塞動態温度測量的難題,被湯海威的團隊攻克了。

多年來,湯海威先後參加濰柴國III、國IV、國V、國VI全系列機型開發,完成了許多國內外重要排放認證試驗,參與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等。多次參與了發動機“三高”試驗,在高温50℃的火焰山、最低-42℃的黑河和海拔5200米高原的環境中進行柴油機的高温、高寒、高原適應性試驗,為濰柴發動機產品研發和升級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技術“拓荒”者

青年“領路”人

在完成了有線測温技術研究的基礎上,團隊專攻無線測温技術。從無線到有線,這是另一個層級的跨越。有線測温,測温模塊可以安裝到發動機外部,從而減少嚴苛的內部環境、緊湊的結構等影響。無線測温技術將之前所有的困難等級全部加倍。

在無數次的嘗試之後,精密的電路板、穩固的電池防護、靈活的轉接裝置共同形成系統,釋放出強大而穩定的信號,且具備極強的傳輸能力,這個困擾了國內外同行多年的技術難題,終於被攻克。

湯海威利用自己所學,結合現場實際,運用多種方法,在發動機先進試驗技術研究和應用方向取得多項技術創新,獲得國家專利17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先後有多項技術創新成果獲國家、省、市、公司級創新獎項,每年為公司節約研發成本3000餘萬元。“沒有捷徑,有的只是不停地嘗試,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尋找最完美的解決方案。”

“經過團隊努力,實現了活塞無線測温技術中國第一的突破,這是我們奮鬥出來的成果,我們也享受到了幸福感和獲得感。總書記講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在濰柴這一國家內燃機尖端平台上,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我們要追求的幸福感是科技創新的奮鬥過程。” 湯海威説。

如今,湯海威受聘為濰柴大學首批特聘講師、技術中心崗位課程開發項目講師,積極培養愛鑽研、肯攻關的技能人才,先後帶徒7人,完成4類柴油機相關課程開發及教案18篇,規範化作業指導文件22份,授課160餘學時,培訓學員2000餘人次。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吳佳 通訊員 劉曉林 郭一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6 字。

轉載請註明: 湯海威:這台發動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