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真空”?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真空”的概念,比如説最常見的“真空食品包裝”。但我們通常所説的“真空”只是一種“把空氣抽出來”之後的狀態,且不説能不能完全把空氣抽乾淨,即使能抽乾淨,就真的是“真空”嗎?
顯然並不是,比如説一個玻璃瓶,即使裏面的空氣完全抽乾淨,裏面還會有一些東西存在,比如説最常見的光,還有中微子,各種宇宙輻射等。
再退一步講,即使以上這些東西都沒有,瓶子裏真的什麼都沒有了嗎?
仍然不是,不管你如何清理瓶子裏面的東西,你都無法清理掉一樣東西:空間(時空),你不可能把瓶子裏面的時空清理掉。
這説明了一點:絕對的“真空”是不存在的,起碼目前人類無法制造出絕對的真空。
事實上,人類歷史上對真空的認知和辯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真空”看起來如此的單調,但其實裏面隱藏的東西是如此的豐富多彩,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反差,“真空”的概念不但讓古代人類捉摸不定,即使現代科學家也會為“真空”感到苦惱。
從人類文明開始以來,人們對真空的爭論就一直存在:真空在現實中到底有沒有可能存在?
比如説,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提出“自然界非常厭惡真空”的觀點,它認為自然界根本不允許真空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費盡心機想製造一些真空的時候,大自然總是會“阻止”我們這樣做,總是會讓真空中出現某些東西。
不過當時人們受制於非常有限的科學知識,對於真空的認知基本上停留在哲學思想階段,很難用實踐來證明。而直到17世紀左右,人類才真正開始用科學物理實驗手段來了解真空。
17世紀中葉,意大利著名科學家托里拆利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在一條大約1米長的玻璃管中注滿水銀,用手指堵住玻璃管的一端,另一端倒着放在裝滿水銀的盆中,結果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
觀眾的水銀柱末端只有大約76釐米高,而玻璃管的上方大約24釐米的高度是沒有水銀的,也不可能有空氣存在,因為整個過程空氣沒有機會進入玻璃管中。
玻璃管上方的24釐米到底是什麼呢?托里拆利認為就是“真空狀態”。整個實驗也被叫做“托里拆利實驗”,實驗的裝置其實就是人類發明的最早的氣壓計。後來經過不斷改良,人類也製造出了第一個真空泵。
在之後的幾百年時間裏,人們更好地掌握了製造真空的技術,“真空物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中。也正因為如此,科學家對真空的好奇心越來越強:真空真的是“空無一物”嗎?如果不是,那裏到底還有什麼?
在宏觀世界,我們看到的真空好像真的是“一無所有”,但其實遠非如此。如果我們把真空一步步放大,放大到量子世界層面,會發現真空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甚至比我們的宏觀世界還要複雜。
就如剛才所説,一個玻璃管裏的空氣都抽乾淨,玻璃管裏的空間與外界完全隔離,沒有任何光,輻射,中微子等進入玻璃管內,甚至那裏的温度達到絕對零度,玻璃管內的空間也絕非“什麼都沒有”,恰恰相反,那裏非常活躍。
根據量子力學的詮釋,那裏無時無刻不在上演“量子起伏”,成對的虛粒子隨機衍生出來,然後瞬間消失。衍生的方式是通過“賒借”能量,消失之後把能量歸還給真空,總能量保持守恆。只要虛粒子衍生然後消失的速度足夠快,這一切都可以發生。這種虛粒子的不斷衍生消失讓真空保持“激發態”。
而一般情況下,如果真空真的什麼都沒有,那麼我們可以説真空處於“基態”,真空總的能量應該是零。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由於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任何物理態的能量值都會存在一定的波動,而且時間間隔越短,能量波動就越大,兩者的關係如下:
所以即使是我們所説的真空,內部其實是很活躍的,不確定性意味着衍生出來的虛粒子也有一定的波動,根據熱力學定律,即便是真空環境也不可能達到絕對零度。不僅如此,早某個瞬間,真空的能量波動甚至是非常大的,可以在產生很多的虛粒子對。
這些虛粒子並不是真實的粒子,與我們現實中所説的粒子(比如説電子)並不一樣,現實中我們觀察不到虛粒子的存在,因為一旦我們實施了觀測,虛粒子對變回瞬間發生碰撞然後湮滅了。
你肯定會提出這樣的質疑:既然我們觀察不到虛粒子,又該如何證明它們的存在呢?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但其實也是個“很笨”的問題,因為在宇宙探索的過程中,大多數物質我們都無法直接觀察到,宇宙實在太大了,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通過間接的手段確定某個事物的存在。虛粒子也是如此。
雖然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虛粒子,但虛粒子可以與現實中真實存在的粒子發生作用,於是科學家就可以通過研究分析這些相互作用來確定虛粒子的存在。
比如早在1947年物理學家蘭姆與其學生盧瑟福就發現“真空”中存在某種真空波動,這種波動影響氫原子核的電勢,根據量子電動力學的詮釋,這種真空波動真是真空中存在的虛電子與虛正電子的真空波動。
所以説,絕對的真空是不存在的,真空也擁有能量,也就是所謂的“零點能”。雖然名字是“零點能”,遠不意味着真空的能量就是零,事實上那裏存在能量巨大的真空波動,究竟有多大能量,目前仍舊是一個巨大的謎團。
真空具有能量,同時真空其實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在真空中放置兩片平行的不帶電荷的金屬板,把它們無限靠近。金屬板內側空間的真空波動會出現篩選機制,只有波長小於某個特定波段的電磁波才可以在內側存在,而外側不受這樣的限制。
於是金屬板外側的電磁波真空波動會多於內側,就會出現內外的能量差異,外側的真空漲落會強於內側,造成的結果就是金屬板外側的壓力比內側強,金屬板就表現出某種無形的吸引力。這也是著名的“卡西米爾效應”,實驗也在1996年得到證實。
説點題外話:雖然真空中存在巨大能量,但要想計算出究竟有多大的能量是非常複雜的,其中涉及到量子場論中深奧的課題:重整化,計算過程中甚至會出現1+2+3+4+......=-1/12這樣“違反數學規律”的發散無窮極數,這裏就不做詳細説明了,感興趣的可以搜索相關話題自行研究。
説重點,既然真空藴藏着很大的能量,我們能否利用這種能量呢?
理論上確實可以,只要是能量就可以利用。但是獲取的方式並不像我們平時從大自然獲取能量那樣,因為根據熱力學定律,能量是不能無中生有的,首先需要在真空中打破熱平衡,做局部的能量差異才可以,而這個過程我們付出的能量也不會比真空中獲得能量多,這種獲取能量的方式顯示沒有多大實際意義,起碼目前是這樣。
就像上面所説的“卡西米爾效應”,我們需要把兩塊金屬板不停地來回來拉拽,加速移動兩塊金屬板才可以讓虛粒子轉化為真實的光子,然後獲取能量,但這個過程我們需要首先付出巨大能量。説白了,能量之間只能相互轉化,絕不會真的出現“無中生有”!
人類對真空研究並未停止,那裏或隱藏着更深的宇宙奧秘,因為宇宙大爆炸理論告訴我們,浩瀚宇宙就誕生於“無中生有”!關於真空的本質,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