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黃奇帆:一個不可阻攔的大趨勢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科技

人類社會的發展,往往建立在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科學等技術的進步之上。歷次信息技術革命不斷擴展人類獲取、傳輸、交換信息的方式,從量變到質變,推動着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不斷前進。

資料圖:觀眾在服貿會5G通信服務專題展區參觀 新華社供圖

傳統互聯網時代,由於計算機設備不易攜帶、網絡帶寬小,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交互更多地體現在信息傳輸和展示上,難以從根本上重塑產業鏈條。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及高速網絡開始普及,替代了大部分原本需要手工或電腦完成的工作,帶來了各類交互方式的創新和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在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社交媒體、移動遊戲、金融科技等領域,誕生了亞馬遜、Facebook、騰訊、螞蟻金服等科技巨頭。

隨着移動互聯網的新增流量逐漸飽和,業務增長已經逐漸觸及天花板,信息技術革命迫切需要尋找下一個潛在增長點。

一個不可阻攔的大趨勢是產業互聯網的技術革命

隨着近年來消費互聯網領域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的實踐以及未來5G基礎設施的大規模鋪開應用,一個不可阻攔的大趨勢是產業互聯網的技術革命,即在5G引領下,整合了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的下一代數字化產業互聯網。

這個新型的面向產業、面向B端的互聯互通網絡,將重塑整個產業鏈條,打破過去低效率、高成本、高時延的產業組織方式,帶來產業效率的倍增。傳統產業規模巨大,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價值空間也非常巨大。

《5G機會》,項立剛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全國目前有60餘個千億美元級的產業集羣,根據測算,僅在航空、電力、醫療保健、鐵路、油氣這五個領域引入數字化支持,假設只提高1%的效率,那麼在未來15年中預計可節約近3000億美元;如果數字化轉型能拓展10%的產業價值空間,每年就可以多創造2000億美元以上的價值。

所以,如果説中國的消費互聯網市場只能容納幾家千億美元級的企業,那麼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有可能容納幾十家、上百家同等規模的創新企業。

5G不僅是一項技術,還是融合傳統產業、改變舊生態的加速器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一項極為重要的關鍵基礎設施就是5G的大規模推廣商用。5G不僅是一項技術,還是融合傳統產業、改變舊生態的加速器。如果把5G比作“電力”,我們就能直觀地感受到這項基礎設施升級可能帶來的潛在價值。

電力如今在生活中極為常見,用電驅動基本上成為大部分設備的選擇。大部分設備接入了電力,但由於帶寬的速率、流量、成本限制,無法接入網絡,仍然需要人們用極為低效的方式管理。5G一旦普及,其帶寬成本、設備時延可能降到現在的1/10甚至1/100,所有的傳統設備識別、監控等皆可“上網”。

從工廠生產來看,全部流程可以通過5G加數字化技術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原材料採購、運輸、生產、銷售將能夠全部通過人工智能完成。在家庭生活中,所有的設備運轉可以交由人工智能控制,人類可以徹底從繁瑣的日常生活中解放出來,投入到文化、藝術的創造之中。

研究5G業務不是實驗室對實驗室,也不是書齋中的空想

如今,全世界的5G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2020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明確了以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以及創新基礎設施為主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戰略。新基建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

例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衞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無論是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還是新技術基礎設施,都是為中國的數字經濟轉型而準備的。新基建的價值,不只是建設項目本身的投資拉動作用,還有由這三類基礎設施助力其他行業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無窮價值。這個過程,不僅需要數百萬個5G基站的建設,更需要對基於5G的商業模式、業務模式進行研究、探索、思考和總結。

研究5G業務不是實驗室對實驗室,也不是書齋中的空想,而應該在實踐中體驗、感受、探索,再條理化、理論化,發現它的特點與規律。這不僅需要理論高度、實踐經驗,還需要長期的產業積累和觀察。

項立剛長期觀察和研究通信業,熱愛技術,熱愛發明,是5G業務與應用的親身實踐者。他擁有多項發明專利,最大的長處是善於把複雜的理論通俗易懂地表達清楚。我和他就5G和信息產業的很多問題有過溝通。能夠系統性地把通信各個領域的知識縱橫自如地講清楚,又能夠把握重點、綱舉目張的人,他可以算一個。

因此,他對5G業務、模式的觀察和研究,既較為清晰,又較為前瞻。之前他所著的《5G時代》是一本清楚講明5G概念和意義的書,在業界有非常大的影響。《5G時代》在全球5G相關圖書中銷量第一,被電信運營商、企業作為了解5G的必讀書。這本《5G機會》進一步探討了5G產業未來會有哪些機會,怎樣才能抓住這些機會,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關心5G的讀者朋友,都值得一讀。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來源:理論週刊微信公眾號

流程編輯:u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