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夢想了很久,趕了個晚集

小米造車:夢想了很久,趕了個晚集

沒有趕上早集的小米,面對眾多競爭對手,想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花朵財經原創


2021年2月19日,一則小米確定要造車的消息引發資本市場的波動。小米集團(證券代碼:HK0181)的股價盤中一度漲幅逾12%,截止收盤,漲幅為6.42%。


據此消息稱,已經從多個信息源獲悉,小米確定造車,將會由創始人雷軍親自帶隊,且被定為集團戰略級決策,具體形式和路徑尚未確定。不過,此傳言並未得到確認,小米集團的回應則是“一直有關注電動汽車生態發展,未到立項階段”,引發外界諸多猜想。


其實,關於小米造車的傳聞,並非第一次,也非空穴來風。之前,小米方面曾多次明確表態,“小米沒有造車計劃”、“但凡説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縱觀此次的表態和反應,多少有些預期差和想像空間。

小米造車:夢想了很久,趕了個晚集

雷軍們的情結


作為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大家都不陌生。技術達人,又做過風投,理念超前,眼光一流,富於創新精神。


雷軍對於汽車的情結,始於多年前。早在七年前的2014年11月,雷軍創立的順為資本就投資了蔚來汽車,據説,他當時還去硅谷拜訪了馬斯克,可見確實具有前瞻性。此後,他還投資了另一家車企小鵬汽車。


造車這件事,也不是一家科技公司獨有的商業行為,近年來,一眾科技巨頭已經紛紛殺入。前有運籌數年、壯心不改的樂視,後有手機巨頭們蘋果、三星、華為,還有互聯網大鱷BTA(阿里、騰訊、百度),以及索尼、富士康等的加入。


可以説,在汽車領域,小米先知先覺的觀望,卻沒有真正置身其中,作為小米創始人的雷軍,也只是作為戰略投資人,涉足造車界。


為什麼科技企業鍾情造車這件事情,紛紛跨界染指?


近日一則消息,不可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警覺。


力帆今年的第一份“產銷快報”顯示,今年1月份,力帆生產新能源汽車105輛,同比增長600%;售出107輛,同比增加613.33%。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1月份生產傳統乘用車12輛,同比減少91.6%;售出1輛。同比減少98.18%。

小米造車:夢想了很久,趕了個晚集

一個月,107比1,這樣的懸殊,令人咋舌。此消彼長,這也反映出目前車市的一個現狀:智能汽車勢頭正勁,而傳統汽車銷量下滑嚴重。因此,力帆正通過重組,向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傾斜。


“智能汽車是繼智能手機後又一劃時代的顛覆,但其所帶來的規模性影響以及市場增量都將遠超手機。在新‘新四化’的背景下,EE架構的升級將驅動汽車產業的價值重心從硬件向軟件轉移,行業遊戲規則將被重新定義,變會出現史詩級的機遇。”這是安信證券投資報告中的一段話。


“智能汽車與智能手機的發展迭代之路極為相似。它們都是移動互聯網浪潮下劃時代的產物,皆遵循着‘交互的變革--架構的升級--生態的演化’這一發展路徑。智能手機顛覆了傳統功能機按鍵為樞紐的交互方式,給用户全新的觸控體驗,並實現了從通信工具到萬能‘場景性工具’的華麗轉身;智能汽車同樣復刻了這一路徑,以汽車座艙為突破口,通過儀表智能化、自動駕駛變革,驅動汽車的角色從傳統出行工具轉變為共享的‘移動第三空間’。”報告如此描述。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雷軍這些科技大佬們、特別是手機巨頭們蘋果、三星、華為、小米這些智能手機革命的成功者,要積極佈局、跨界到智能汽車行業中來。毫無疑問,也許落後的腳步就會讓行業的發展機會失之交臂,畢竟市場足夠大,未來很美好。

小米造車:夢想了很久,趕了個晚集

造車新勢力


歷史就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當年的手機行業,後起之秀蘋果,幹掉了老牌霸主諾基亞。如今,這種疊代和變化,或許正發生在汽車產業。


“汽車行業變革開啓了汽車產業鏈調整、生態圈擴大的時間窗口,新的賽道已經開始搭建,一場新的馬拉松賽跑已經出發。”2月20日,李書福在吉利集團內部講話中表示。


“傳統汽車產業鏈是以機電一體化為核心的產業鏈;新汽車產業鏈是信息、通訊技術加機電一體化形成了生態圈產業鏈,從這個意義上講,汽車公司正朝着軟件公司方向轉型。”


從這段話裏,不難看出,吉利作為的傳統車企一員的危機意識。


“新勢力造車一定是未來。造車新勢力是蘋果,傳統汽車是諾基亞”。這樣的説法為時尚早,但小米要造車,就不得不説一説,它的競爭對手們。


先説百度,是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今年1月11日,百度和吉利控股牽手,聯合組建一家智能電動汽車公司,面向乘用車市場,百度佔股51%,吉利佔股49%。2月18日,李彥宏表示,已經完成新品牌和首行執行官的確立,並且三年內將推出一款全新智能電動車。


眾所周知,做搜索引擎出身的百度,在雲計算、搜索方面積累頗深,在自動駕駛、車聯網、高精地圖等領域也是深耕多年,未來,百度會將人工智能、APOLLO自動駕駛、百度地圖、小度車載等智能化技術運用到智能電動車。


再説蘋果,2月3日,據韓國《東亞日報》報道,蘋果公司將向起亞汽車投資4萬億韓元(約36億美元),在美國佐治亞州的工廠與起亞合作,生產電動汽車。

小米造車:夢想了很久,趕了個晚集

此外,阿里、上汽和張江高科聯合打造智已汽車;華為和長安以及寧德時代牽手合作。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當屬特斯拉。特斯拉以其類似“蘋果”的商業模式打造出了劃時代的智能汽車。理想汽車始使人李想曾評價“特斯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智能汽車。”因為它基於軟件+硬件,以整車OTA為橋樑,實現了汽車的持續升級和常用常新,真正把汽車從“功能機”升級為“智能機”。


利用軟件,特斯拉實現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的更新,並延伸至自動駕駛、車身控制、電池管理等核心領域的FOTA升級,提升車輛自身性能。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軟件服務收費的盈利模式,即軟件應用商店和高級連接服務收費。


軟件收費模式也是特斯拉商業模式的核心組成部分。券商分析報告預測,2030年特斯拉將有超過1700萬存量車主用户,其中,近80%將成為完全自動駕駛(FSD)的訂閲付費用户,FSD的訂閲服務費將達到160億美元/年。


也正是特斯拉的成功,讓外界看到了軟件定義的智能汽車的希望,這也是資本市場不遺餘力地給予造車新勢力們超高溢價的重要原因。


2020年,特斯拉市值漲了7倍,蔚來汽車的最高漲幅則高達14倍。就連2020年才上市的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股價也是一飛沖天,市值與IPO時相比最高漲幅300%。可見,外界對於新能源車行業的未來給予了巨大的肯定。

小米造車:夢想了很久,趕了個晚集

小米的優勢?


小米十週年時,雷軍曾提出要升級“手機×AIOT”戰略,而智能電動汽車無疑是下一個增長極。


當然,科技公司跨界車市,有它們的優勢,這是指軟件而非硬件。比如:騰訊做智能車聯網方案的供應商。華為則為車企提供“三電”、芯片。


實際上,汽車軟件市場規模巨大。根據麥肯錫的預測,汽車軟件市場規模從20020年的340億美元,將攀升至2030年的840億美元,期間的CAGR為9%,超過軟件市場規模整體複合增速。


如果小米造車,它手裏有的資源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小米的是品牌和用户積累。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MIUI系統月活用户已經達到3.68億。


二、是小米在汽車方向的技術儲備有一定的積累。據悉,小米近幾年已經申請了汽車定速巡航、能源補充、車輛操控、導航、輔助行駛和行車安全等方面的發明專利。


三、是作為上市公司,小米公司不差錢,帳面上流動資金充足,資料顯示,小米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302億元。


四、是小米在大眾的口碑還不錯,而且產品以性價比取勝。一位觀察人士向花朵財經表達了他的觀點“業界對小米加入造車賽道,降低成本,是有所期待的,因為之前小米做手機的時候,成本控制得就很不錯,未來,市場上出現10萬元左右的智能汽車或可期待。”


另據業內人士預測,到2025年,許多汽車主機廠很有可能以接近成本價的價格銷售汽車,並主要通過軟件為用户提供價值。


智能汽車是否可以降至10萬元?也許並不太遙遠。2月14日,媒體報道稱,特斯拉中國區總裁朱曉彤表示,正在研發一款面向大眾更廉價的車型,預計零售價只有16萬元。不過,此説法並未得到特斯拉的官方認可。可是,證券分析師們卻認為,利用中國工廠超強的成本控制能力,特斯拉仍然有很強的降階空餘,10萬元的價格,並非無稽之談。


當然,特斯拉不吝降價,它的意圖在於搶戰市場份額,依靠軟件賺錢。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軟件,自2019年發佈以來,獲取超過30億英里的道路數據,為其推出的完全自動駕駛選擇包(FSD)提供了支持,價格也一路上漲,從5000美元漲至1000美元,漲幅達100%。


迴歸到正題,如果小米造車,會如何?目前,新入局的科技巨頭,跨界造車,採取的主要是和舊玩家合作的結盟的模式。


“華為+長安、百度+吉利,阿里+上汽、富士康+拜騰、蘋果+起亞”是目前最活躍科技巨頭入局造車的結盟對象,即科技巨頭+傳統車企。


小米雖然之前,做手機時,有對成本控制和產業鏈整合的經驗,但是淨利率並不高,2020年第三季度來看,其淨利潤率為5.7%。可見,如果小米跨界造車,在硬件方面,它並不具備優勢。搶佔智能車聯、自動駕駛、智能交通等這些增量市場,才是科技類企業的長項和積累。


目前,小米的智能汽車版圖中,投資了凱立德、蔚來、小鵬汽車、博泰,註冊成立了“小米車聯”,佈局了車聯網項目。如果小米真的要置身智能汽車行業,沒有趕上早集,又面對眾多競爭對手,想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87 字。

轉載請註明: 小米造車:夢想了很久,趕了個晚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