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經濟高質量發展急需高水平基礎研究的供給和支撐,只有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才能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關於加強基礎研究的表述,讓科技界人士振奮不已,對基礎研究的前景寄予厚望。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於核心地位,基礎研究的戰略意義更加凸顯。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深層次原因正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研究亟待加強。經濟高質量發展急需高水平基礎研究的供給和支撐,只有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才能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的基石作用,基礎研究取得長足進步,投入大幅度增長,科研力量和科研條件大幅度改善,在國際上有影響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加速湧現。但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數學等基礎學科仍是薄弱環節,重大原創性成果和頂尖人才、團隊都比較缺乏,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依然存在,全社會支持基礎研究的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要多渠道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我國基礎研究投入近年來大幅增長,但絕大多數為中央財政投入,企業投入和其他社會力量投入都比較低。反觀一些發達國家,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比例接近總投入的20%。當前,我國部分企業已進入行業技術前沿,開展前沿技術創新迫切需要基礎研究支撐。因此,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在繼續增加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支持力度的同時,也要鼓勵和引導地方政府、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投入。如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税收優惠;支持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計劃,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
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還要為科學家營造潛心研究的創新環境。基礎研究面向一個重大問題或猜想,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格外需要心無旁騖進行長期穩定的研究,這是由基礎研究的特點和規律決定的。這就需要我們尊重科學發展規律,從頂層設計上突出目標導向,支持自由探索,優化總體佈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科學家營造一個寬鬆的創新環境。要建立完善符合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管理和評價機制。其中也要注意,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和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目標不一樣,在管理上要有所區別,實施分類管理與差異化評價。特別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佈局基礎研究,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挑戰未知。
創新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基礎研究迎來發展的春天。廣大科技工作者乘勢而上,進一步提升我國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就能為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