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和月亮具體有多大?
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太陽和月亮,其實都是因為太陽的核聚變過程,月亮本身是不可能發光的,而之所以我們看到的月亮大多數時候並不圓,也是因為太陽光對它的照射面積大小不同。大家都知道,太陽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月球、地球和其星體都會圍繞太陽旋轉,而太陽的質量更是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的99.86%。
具體而言,太陽69.6萬千米的半徑值,相當於地球半徑值的109倍,而月球的赤道直徑也才3476.2千米。太陽的體積相當於地球的130萬倍,而月球的體積相當於地球體積的1/49。通過太陽、月球和地球在半徑和體積方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兩者之間的大小差距很大。那麼,為什麼太陽比月亮大很多倍,但我們眼裏的它們看着卻相差無幾呢?
為什麼月亮和太陽看上去差不多一樣大?
太陽和地球之間的直線距離接近15億千米,而目前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大概在384403.9千米的樣子。平常大家視覺中太陽和地球一樣大的時候,應該就是天空中的月相為滿月的時候,當然,我們也可以在日月同輝這種地理現象出現的時候,幸運的看到太陽和月亮同時在天空中出現,這種比較特殊的情況一般常見於秋季的農曆廿一到廿三這幾天的白天時間。
由於地球、太陽和月球的都是球體外觀,再加上地球繞太陽運行的無形軌道是橢圓、而非正圓形,所以,三者之間的距離其實並不是一個固定值,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最大距離值、最小距離值和平均距離值的原因。早在1716年的時候,就有科學家通過金星凌日測算出了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而自1984年起,日的距離平均值就被正式鎖定為一個天文單位。
其實太陽和月球在我們的視覺感官中差不多一樣大,不過是近大遠小這種原理的一個實際案例罷了。儘管太陽和月球之間的體積懸殊特別大,但這一點月球通過自己和地球之間更短的距離值進行彌補。我們眼睛中看到的物體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視角的大小,所以太陽和月球同樣也會因為近大遠小的原理而造成視覺上的大小相差無幾。
太陽和月亮之間的不同遠不止體積大小上的懸殊
其實,如果夜晚的能見度特別好,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那些星星,其實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太陽的同類,也就是距離我們遠近不同、且自身大小也不同、處於不同演化階段的恆星。雖然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宇宙中很常見,但太陽就是月球、乃至整個太陽系的母恆星,包括我們人類現在賴以生存的地球也同樣離不開太陽核聚變釋放出的光和熱。
太陽和月亮的不同,並不只兩者在體積上的差異,又或是它們到地球之間的距離,它們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星體類型。放眼整個太陽系,包括月球在內的所有星體,它們之所以能夠被我們的眼睛觀察到,本質上來説都是太陽核聚變放光的功勞,如果沒有太陽光照亮它們,我們的眼睛是無法察覺它們的存在的。所以,當太陽、月球和地球之間的位置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月亮的形態也會發生變化,而太陽卻永遠都是圓的。
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而我們太陽系中的所有星球也同樣不會例外,要知道太陽系中各大星球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其母恆星太陽的演化。目前太陽的年齡就好比是我們人類的青壯年,此時的太陽相對比較穩定,但隨着時間的遞進,太陽也會演化到紅巨星階段,而那時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則有被吞食的可能,即便我們的地球能躲過一劫,也不會像現在這般具備生命存活的基本條件。
如果你也對第二個地球或地外生命特別關注,那麼一定不會對可居住範圍這個詞感到陌生,簡單來説就是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一般它和母恆星太陽之間的距離都處於一個比較固定的區間。而行星和母恆星之間的距離卻並非一直不變,並且,母恆星本身的大小和釋放的能量也會因為演化階段的變化而存在越來越大的差異。包括我們的月球,其實它也正在逐漸遠離地球,即便我們短暫的一生難以直觀地感受到這種變化。
隨着地球環境的變壞,科學家們開始尋找第二個地球,目的就是為了在地球變得徹底不適合人類生存之前,讓人類創造的社會文明有機會在另一個星球上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截至目前,我們只確定了四千多個系外行星的存在,而它們都不具備生命繁衍生息的基本條件。所以,對於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已知生命而言,月球和太陽都是唯一的,一個是我們唯一的天然衞星,一個是我們唯一的母恆星,而保護地球和穩定生態系統則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