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馮羣星 11月6日,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佈了《自動駕駛藍皮書: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指出,中國的自動駕駛芯片存在國外廠商壟斷市場、算法優化和迭代週期長、尚未建立完整生態系統、產業中游的芯片製造工藝薄弱等問題,芯片技術困境亟待突破。
據瞭解,自動駕駛的核心芯片一般包括計算芯片、AI芯片和控制芯片。自動駕駛芯片除了考慮功耗、性能和麪積,還需考慮安全性、可靠性和長效性。
自動駕駛場景下的更高要求,使得芯片設計難度高、週期長、成本大。以長效性為例,消費類芯片的壽命週期一般是兩到三年,自動駕駛芯片的工作要求則至少是10到15年。自動駕駛級別提高帶來的算力增加,也給芯片設計帶來挑戰。
藍皮書稱,自動駕駛本身極具商業應用前景,但高級別自動駕駛的大規模落地仍需較長孵化期。目前自動駕駛芯片主流方案依然掌握在英特爾、英偉達、賽靈思等國外公司手中。國內的芯片公司如華為、芯馳科技和地平線等起步較晚,目前還處於市場推廣和產品初步落地階段。如何在有限的市場中找到盈利模式,實現芯片產品大規模量產,對國內芯片公司來説仍是難題。
芯片的製造流程可分為上游的芯片設計、中游的製造和下游的封測三個主要環節。藍皮書指出,中國芯片產業鏈較為完整,但三個環節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下游封測是唯一與世界領先水準持平的環節,上游和中游技術落後較多。
藍皮書舉例提到,處在中國領先地位的製造商中芯科技在2019年實現了14nm工藝製程的量產化,但其核心生產設備光刻機依賴於荷蘭ASML公司等海外供應商。由於美國的制裁措施,ASML已於2019年11月與中芯科技停止7nm以下EUV光刻機的合作。上海微電子目前研發出了28nm浸沒式光刻機,代工廠商可以生產7nm製程的芯片,但真正達到商業化量產程度還得一到兩年的時間。
藍皮書稱,目前,美系製造廠商以先進的製造技術和完善的產業鏈佔領市場,並以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競爭對手的發展。國內芯片製造技術在設備、工藝、技術可靠性和穩定性等方面有所欠缺,未能很好地滿足一級廠商和主機廠的要求。未來我國應側重研發ASIC芯片和AI芯片,以芯片為載體提供解決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突破自動駕駛芯片技術困境。
《自動駕駛藍皮書: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報告(2020)》。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