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618”即將來臨,這也是疫情後國內迎來的首個電商節。如何拉動居民消費促進復產復工,彌補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成為擺在大眾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各電商平台無疑成為“618”電商節的主角之一,率先推出信用支付產品“白條”的京東金融,在這個“618”積極響應政策,加快線上線下融合,助力居民消費升級。
6月5日,京東金融聯手直播界“網紅”羅永浩開啓了一場直播盛事,24期免息主會場獲得好評,京東金融App讓“24期免息”成為了電商節新標配。
值得一提的是,6月6日,由王府井和京東數字科技集團共同打造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數字化商業街”——王府井“數字雙街”官方小程序上線發佈。
這個6月,京東金融通過線上線下全場景佈局助力消費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釋放了居民消費潛力,再次走在行業前列。
線上場景持續深耕:24期分期免息引領電商新潮流
作為信用支付的先行者,6年前,京東金融推出“京東白條”,消費者在京東購物時,可以獲得最高5萬元的信用額度,享受“先消費、後付款”30天免息期或者3-24個月分期付款服務,且執行利率低於銀行信用卡。
這是一種新的消費形式,京東金融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啓了信用支付時代。
攻城容易守城難,從開創信用支付時代,到深耕線上,為了坐穩信用支付老大哥的位置,京東金融六年間不斷打磨自己,持續深耕線上場景。
作為疫情後的首個電商節,今年的“618”,京東金融App專門設置最高24期分期的全場免息會場,引領電商免息分期新潮流。
此外,京東金融App還聯動包括北京銀行、中原銀行、南京銀行等在內的56家銀行開啓信用生活。
京東金融的遠瞻和實力由此展現,當各大電商平台紛紛推出分期免息活動時,唯有頭部企業才有實力以更大的幅度補貼用户。
線下打造智慧街區:王府井“數字雙街”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載體
線上促銷之餘,京東金融App還“嚐鮮”線下商業,拓寬更多場景。
5月28日-7月12日,用户在京東金融App上掃描合作線下商家指定的二維碼,便可領取61.8元京東白條優惠券包,用户線下購物時,可使用“白條”支付,京東金融成功將信用支付產品與生活場景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與商户合作,6月6日,由京東數科提供數字支持的王府井“數字雙街”上線,消費者可以同時逛到“線下物理世界的王府井+線上數字世界的王府井”。
在王府井“數字雙街”上,消費者可以通過下載魅力王府井小程序,看到王府井商家的各種促銷活動、領取優惠券購物,還可以預約排隊吃飯、找車位、找廁所,看到王府井街區上的著名景點地圖,未來還可以實現“雲逛街”。
在京東數科佈滿街區的線下大屏幕上,也可以看到王府井重要商户的優惠活動,遊客打卡,照片上屏之後,可以獲得王府井部分商家的優惠券,進店消費就可享受實惠。
這些輕鬆的消費購物體驗背後,正是京東數科“智能商業街操作系統”提供的技術支持。
多元化、個性化的線下生活場景,輕鬆的消費購物場景,已經成為趨勢。 麥肯錫曾分析指出,生態圈戰略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化+對外合作,而是從客户潛在痛點出發,挖掘一系列解決客户痛點的場景和機會點,從而將金融產品全方位、無縫插入客户旅程端到端的相關場景中,滿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
基於“智能商業街操作系統”,京東數科幫助城市打造個性化的商業街“城市名片”,全面提升業態,打造“首店經濟”、“后街經濟”等模式;同時,該系統可協助商業街做好智能化管理,把燈杆、井蓋、安防、城管、樓宇等數據信息充分融合,把非結構化的視頻錄像轉化成結構化的數據,打造一個智能運行管理中心(IOC),通過一張屏實現對商業街的展示和管控。
通過線上線下全場景佈局,全業態聯動,全渠道共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信用支付大戰將至:多家廝殺 場景、用户、風控乃制勝關鍵
在白條開啓信用支付時代後,信用支付“多國角逐”局面逐漸顯現。
2015年4月,螞蟻花唄正式上線,用户在消費時,可以使用花唄的額度,享受“先消費,後付款,下月再還款”的購物體驗,該功能主要用於在天貓、淘寶上購物。
今年又有多家巨頭入局信用支付行業,“戰爭”意味十足。
今年一季度,騰訊醖釀已久的信用支付產品“分付”浮出水面,部分微信用户已經上線了分付功能,用户吃飯、購物、看電影等各類消費場景均可使用“分付”。平安銀行也於近期上線消費信用產品,多家機構一併入局市場。
信用支付巨頭混戰的格局已初步顯現,在這場較量中,場景、用户、風控等因素是制勝關鍵。
京東金融的信用支付服務,如白條、信用卡等天生就有場景支撐;在推出新型信用支付產品“白條”後,京東金融構建起白條的風控體系,實現AI模型技術的大規模商用,具備多年業務積澱和數字科技支撐的風控優勢;此外,通過不斷對外拓展場景,深耕零售、出行、生活場景領域,其消費場景對外優勢也漸顯。
白條作為信用支付時代的開闢者,通過線上線下雙向發力,深耕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加速數字化進程,全面包抄信用支付,毫無疑問是市場的主力玩家之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