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技大學一手打造了空天科技文化節,策劃並組織了許多燒腦又好玩的活動,為學員搭建了成長的舞台。圖為學員們為了參加活動,研究水火箭與滑翔機。受訪單位供圖
“我們是一等獎!”一大早,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學員蔣勇睿的心情就被羣裏彈出的消息“點燃”了。“太開心了,第一次參加這麼重要的比賽,就獲得了一等獎。”這場比賽是中國國際飛行器設計挑戰賽,為了備賽,蔣勇睿和隊友奮戰了兩個多月。
“其實,真正的準備從參與空天科技文化節時就開始了。水火箭助推滑翔機比賽、多級模型火箭發射與載荷回收比賽……一場場校賽,就像遊戲裏的一道道關卡,幫我們不斷升級技能。”蔣勇睿説。
記者瞭解到,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每年都有一些活躍在空天科技文化節上的選手在各類國賽中獲獎。學校一手打造了空天科技文化節,策劃並組織了許多燒腦又好玩的活動,為學員搭建了成長的舞台。
航天從來沒有99分
隨着發令員一聲令下,一枚枚火箭呼嘯着衝上雲霄。級間分離、空中點火、一二級傘降回收……學員甘宏偉目不轉睛地盯着本組的火箭一步步完成規定動作。二級火箭落地,他趕緊跑上前查看,然而預想的成功場景並沒有出現,連接箭體與降落傘的傘繩未能斷開,任務失敗。
指導教員彭科提醒他對照操作流程查找原因。當他看到第十一條流程“落地斷繩器檢查,藥劑不足時加滿”時,長嘆一口氣。賽前他想當然地覺得不會有問題,沒有嚴格執行這個步驟。
“航天從來沒有99分。”這是教員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此刻,甘宏偉深有體會。“航天是高風險事業,對於極致可靠性的追求應根植在每一個航天人的骨子裏。”彭科説。一場又一場火箭發射比賽,吸引了學員的興趣,也考驗着他們“知行合一、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航天素養。
彭科為記者翻開一份長達25頁的《火箭裝配、地面測試與飛行試驗流程規則》,光是操作細則就多達81項,此外還有各類注意事項,“要想上手操作,就得先把這25頁內容吃透。”他表示。
然而,剛入門的本科學員,即便捧着這25頁的“寶典”,也常常會狀況百出。蔣勇睿説,跟頭栽多了,就會有“強迫症”,每次火箭發射前,他都會反覆查看箭體、儀器艙、傘艙……“不能忽視任何一處細節,真實的火箭發射現場,容不得分毫差池。”他説。
彭科時常會想象這些學員將來“為國鑄箭”的奮鬥情景,他希望每一個歷經千錘百煉的學員將來都能成為優秀的航天人。
點亮探索太空的夢
木星、土星、火星……在一場“天文夜”活動中,透過架設在操場上的天文望遠鏡,研究生學員王璟賢被遙遠的天體迷住了,“太空如此迷人,我們要在合理利用空間資源的同時,守住這份美麗。”王璟賢的感嘆引發了幾位同學的共鳴。
“後來,我報名參加第六屆中國研究生未來飛行器創新大賽,靈感就源自那次活動,我們小組設計了一款化學分子衞星,可以捕獲並接管失效衞星,及時清除太空垃圾。”王璟賢説。這項作品最終拿下了一等獎。
研究生學員樊曉帥至今記得,去年10月,航天英雄景海鵬走進空天講堂,為大家講述一段段驚心動魄的經歷。
“榜樣會帶來無窮的力量。”學員大隊副大隊長武鵬介紹,李東旭院士、張錦院士、於起峯院士等都曾坐客空天講堂,這些“大咖”精彩的授課,會喚起學員們“科技報國”的信念。
去年,依託空天科技文化節成立的航空宇航前沿戰略俱樂部,目前已有57名成員。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教授楊樂平為俱樂部帶來了第一場知識講座,宣講最前沿的航天科技動態。
“學員的未來有無限可能,我們的目的卻只有一個——為他們點亮探索太空的夢。”武鵬説道。(顧瑩 寧凡明 記者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