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全球變暖,為何“極寒”天氣反而變多了?

  冷,似乎成為今年入冬以來大家的共同感受,還有人説已經好多年沒有經歷這麼冷的冬天了。

  記者瞭解到,從去年12月份開始,我國除西藏大部、四川西部、雲南、黑龍江西北部等地氣温較常年同期偏高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温與常年同期相比接近或偏低,尤其西北地區北部、內蒙古大部、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氣温偏低2℃以上。

  冷空氣頻頻來襲,許多人甚至懷疑,地球的温度真的在升高嗎?那為什麼極寒天氣也增多了?

  天氣極寒和全球變暖有關

  河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師張曼介紹,這些年,人們經常會提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個話題。它所對應的最基本的科學問題,就是全球氣温正在急劇升高。“達到什麼幅度呢,我們現在的温度,比100年前大概要高出1.1攝氏度。”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1.1攝氏度不是一個特別大的温度變化。但張曼表示,對於地球系統,我們要計算的不是一個地方的温度,而是全球平均温度。在如此廣袤的地球上,理論上講,它的温度應該保持非常穩定,所以1.1攝氏度對於平均值是一個非常大的差別。

  張曼舉例,這就相當於人會有一個穩定的正常體温,它上下會有一點波動,但如果高出1.1攝氏度就要特別謹慎,看看是不是發燒了。“現在的問題是,地球不僅發燒了,而且它還在持續發燒。”

  “暖”與“冷”似乎是兩個對立的字。冷空氣頻頻來襲,這是怎麼回事呢?

  “全球氣候變暖改變了全球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洋和大氣、陸地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張曼舉例,比如北極海冰情況。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最初源地來自北極,盤踞在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會將冷空氣“鎖”在極地。同時,北極地區又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其地表氣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的2倍到3倍,這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2020年9月北極海冰達到歷史第二少,極地渦旋減弱、分裂,偏向歐亞地區,難以“固定”冷空氣而由其南下。

  “因此,極端冷事件頻發,正是對全球變暖的典型響應。”張曼介紹,氣候變暖導致了氣候更加不穩定,暴雨洪澇、高温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其中,寒潮也是一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全球變暖主要因為二氧化碳增多

  全球變暖主要是因為二氧化碳這樣的温室氣體大幅度增加。張曼解釋,太陽短波輻射照到地面,然後地面向外發出長波輻射,二氧化碳會吸收這個長波輻射,造成增温效應。

  而温室氣體不僅包括二氧化碳,還有水汽和其他氣體。“因為這些温室氣體的存在,我們的地球保持在一個比較舒適的温度,大概是零上15攝氏度左右。”張曼説,如果大氣中沒有了温室氣體,地球的平均温度大概會下降到零下13攝氏度左右。

  雖然温室氣體非常重要,但二氧化碳變化的增長速度過於驚人。在過去100多年裏,全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增加了45%左右,現在逼近50%。“我們把二氧化碳比作為地球外面的被子,外面冰天雪地,被子裏面很温暖,但現在這個被子越來越厚,也就説明全球變暖趨勢日益嚴重。”

  既然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的增多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我們是否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減少二氧化碳呢?

  專家介紹,目前應對全球變暖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氣候工程,比如在太空中放置一些鏡子反射太陽光,在海洋上空人工造雲等來對太陽輻射進行管理。另一種是控制二氧化碳濃度,比如捕獲二氧化碳、植樹造林等。

  “現在氣候工程更多處於研究階段,捕獲二氧化碳的技術成本也還較高,所以主流的應對方法依然是減排,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也應該倡導的生活方式。”張曼表示。(河北日報記者王璐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9 字。

轉載請註明: 都説全球變暖,為何“極寒”天氣反而變多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