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等多部門對騰訊、網易等重點網絡遊戲企業和遊戲賬號租售平台、遊戲直播平台進行約談,要求其在防沉迷系統執行與遊戲內容設計宣傳上落實責任,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未成年人僅在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節假日的晚上可以玩1小時網絡遊戲。”“史上最嚴”防沉迷機制推出後,獲得社會普遍力挺,對於涵養青少年健康成長氛圍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面對這塊大蛋糕,不少遊戲賬號租賃平台動起了歪腦筋,想方設法幫助未成年人繞開限制。有媒體調查發現,過半學生可通過租號等方式解開防沉迷系統。若不及時採取措施,新政無疑將淪為一紙空文。
無論是租號繞開限制,還是借爺爺奶奶的身份證矇混過關,防沉迷系統出現漏洞首先説明遊戲公司沒有盡到最大努力。就手機遊戲而言,在遊戲開始前進行身份識別,想要鑽空子並不難。而相較於此,其實可以想出更多更有效的監管辦法。之所以遊戲公司推一下才動一下,根本上還是不願意拿自己的利益開刀,畢竟遊戲業務是許多互聯網公司甚至是視頻網站、新聞資訊類APP獲得營收的主要來源。着眼於此,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舉報平台即將在近期上線,將蒐集遊戲公司“鑽空子”“搞變通”的線索,進而為監管部門工作提供方向。效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當然,防沉迷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再精密的系統都比不上孩子內心的“防火牆”。電子遊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將長期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或許我們可以通過科技手段、行政手段,讓電子遊戲遠離未成年人,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就此對遊戲“免疫”,永遠沒有“沉迷”之憂。事實上,很多研究表明,不少人一上了大學就開始沉迷遊戲,就是因為過去家庭管教太嚴或是難以接觸到遊戲這種“新鮮玩意”,由緊入松,一下子不可自拔。從這個角度説,新規既是一種約束,也是一種“脱敏訓練”。我們更希望孩子們在適時定量的遊戲中,訓練出一種自我管理能力。
以更大視角看,當前的網絡世界已經無法擺脱遊戲化。無論是短視頻,還是信息流,抑或是社交平台,都在持續不斷地為用户推送“快樂”。放眼未來,備受關注的“元宇宙”“全真互聯網”等概念,甚至是“賽博朋克”等科幻想象,“讓人沉浸”都是追求目標。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就算接觸不到遊戲,他們也會為各種其他網絡新事物吸引。這樣的背景下,互聯網公司不斷完善防沉迷系統是必要的,但依然是不充分的。學校、家長應當在教育上更新手段,讓孩子正確認識電子遊戲乃至互聯網的兩面性。有了自律精神,才能從根子上防範“沉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