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模考·附加題

新京報訊(記者 吳為)此次北京賽區5個場館的冰上項目測試活動,各場館按照“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應測盡測、能測盡測,組織好測試活動,完成測試任務。記者發現,不同的場館承擔不同的競賽項目測試任務,同時,場館的特點也各有不同。它們在這次測試活動中進行了有自己特點的測試內容。例如,首都體育館進行了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兩個不同項目的場地轉換,國家游泳中心進行了冬奧會項目“冰壺”和冬殘奧會項目“輪椅冰壺”的轉換。五棵松和“冰立方”都進行了帶觀眾的測試。這些測試內容體現了場館的特點,也為冬奧會、冬殘奧會賽時運行進行了深度預演。

冬奧模考·附加題

4月4日,五棵松體育中心,志願者現場指引觀眾入場就坐。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首都體育館

運行團隊測試兩個競賽項目之間的轉換

首都體育館要承辦花滑、短道項目比賽,其中一天內兩個項目比賽都要辦,兩個單元的間隔是5個半小時。對場館運行團隊來説,必須做好準備。

“現在場地用的是移動式保護墊。短道用90釐米厚的墊子,花滑比賽時再換成25釐米。這就有一個場地轉換的問題。”首都體育館場館(羣)運行團隊常務副主任蘭立介紹,防護墊的轉換進行了演練,演練情況看還是比較順利的。一開始用時大概四五十分鐘,現在30分鐘就可以完成轉換。

這次測試活動中,首體團隊密集地安排了轉換。既有冰面轉換,對場館温度和冰面軟硬度等根據比賽項目進行調整,也有臨時搭建的設施轉換,如發令台、防護墊等。還有不同項目的媒體記者攝影位置不一,花樣主要在主席台方向,短道主要在彎道方向。這些是轉換的內容。

“場館運行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旦實現兩個項目的比賽、訓練轉換,我們運行團隊業務領域的工作也要跟上,挑戰是非常大的。”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首都體育館場館(羣)運行團隊主任丁東表示。

“冰立方”

冬奧和冬殘奧項目需兩天內完成賽場轉換

此次測試活動,“冰立方”4月1日至6日測試冰壺比賽,7日至8日是轉換期。9日至10日,該館第一次舉辦國內的輪椅冰壺比賽。

兩天內,“冰立方”要完成“冬奧項目”和“冬殘奧項目”之間轉換賽場,涉及硬件和軟件兩種轉換。

硬件方面,場館的空間、流線和設施要完成轉換。前期場館已經做了無障礙的硬件準備,轉換期間,團隊還要對很多關鍵的流線,比如電梯、坡道和衞生間,再次進行轉換確認。

軟件方面,北京冬奧組委殘奧會部對場館團隊進行了專題培訓,就殘奧的理念、殘疾人事業以及輪椅冰壺運動中間應當注意的相關事項,特別是輪椅冰壺運動員個人的健康、防疫以及救助進行全面培訓。

此外,轉換還涉及大量的形象標識。從冰壺比賽場館轉換成輪椅冰壺比賽場館,國家游泳中心首先要把隊伍更衣間的名字換過來,把大的景觀換過來。

五棵松體育中心、“冰立方”

兩場館測試“接待觀眾”的能力

冬奧模考·附加題

4 月2 日,冰立方,觀眾相隔一個座位觀看比賽。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4月4日下午4點40分,五棵松體育中心舉行了一場接待觀眾的冰球比賽。場館運行團隊測試了“接待觀眾”的能力。這是一場“壓力測試”。

五棵松場館運行團隊服務副主任石威告訴記者,這場“壓力測試”,從觀眾抵達、外圍疏導、測温掃碼,到票檢、安檢並進入場館,全流程進行實戰演練。

“散場後還有觀眾疏散,考慮到賽時的疏散規模比較大,這次有針對性地選擇了一個區域,局部的幾個門,測試一下疏散的流線、人流量、整體的時間長度。”石威説。

觀眾測試還預想了一些“突發狀況”,石威告訴記者,團隊模擬了票務糾紛、出示假票等情景,在冬奧會賽時有可能遇到這些情況。

“冰立方”也進行了帶觀眾的測試。這次測試是自疫情以來北京市內第一次舉辦帶觀眾的大型比賽。

五棵松體育中心、國家體育館

測試“場地轉運” 做到無縫銜接

場館團隊還為高水平冰球比賽中較為特殊的環節安排了測試內容。如清雪服務,在高水平的比賽中,每一節會有3次暫停,競賽組織團隊安排了雪童清雪服務,需要在70秒中把冰面的所有積雪清理乾淨。在這次測試活動中進行了雪童清雪服務的測試。

場地轉運也是五棵松體育中心團隊一項重要的測試內容。在冬奧會時,冰球項目在五棵松體育中心和國家體育館兩個場館舉行。賽時,球隊需要在兩個場館間轉移。轉移涉及(運動員和裁判)和護具。到了決賽階段,澆冰車司機還可能在兩個場館間進行轉運。

“轉運在奧運會期間次數非常多。此次測試活動涉及了3次,共有5支隊伍進行轉運。所有轉運都需要無縫銜接,需要交通、物流、體育等業務口緊密配合。”冰球項目和殘奧冰球項目競賽主任段菊芳説。

此外,在高水平的冰球比賽中,防護玻璃容易被運動員擊碎。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要在短時間內進行更換。這也是測試活動的測試內容。

新京報記者 吳為 攝影記者 陶冉

編輯 張磊 校對 張彥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96 字。

轉載請註明: 冬奧模考·附加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