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解密】流片成功,華為為國產顯示驅動芯片打了一針“強心劑”

原標題:【專利解密】流片成功,華為為國產顯示驅動芯片打了一針“強心劑”

【嘉德點評】華為的顯示驅動專利,雖然將光學器件設置在OLED顯示屏的背光面,但依然能夠在不影響OLED顯示屏顯示效果的同時,提高光學器件的光接收量,使得移動終端在具有默認亮度調節功能的基礎上,還可以根據環境光亮度,調節顯示亮度,提高用户體驗效果。

集微網消息,現如今雖然中國在面板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但在顯示驅動方向這一比例卻少之又少,面對這種現象,國內多家驅動IC已經着手於相關的研發,華為也位列其中,而且近期華為顯示驅動芯片也已流片完成。

隨着顯示技術的發展,高屏佔比的終端設備逐漸成為較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類型。對於包括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顯示屏的終端設備,由於OLED顯示屏透光性較差,為了簡化結構,通常將光學器件設置在OLED顯示屏的背面。然而,由於OLED顯示屏的透過率不足5%,這種方式也使得光學器件的性能受到影響。

為此,華為在2019年6月25日,申請了一項名為“移動終端及其驅動方法、顯示模組、驅動芯片”的發明專利(申請號:201910556576.9),申請人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專利解密】流片成功,華為為國產顯示驅動芯片打了一針“強心劑”

圖1 移動終端結構示意圖

上圖1為該專利提出的一種移動終端01結構示意圖,主要包括顯示模組10、中框20以及殼體30。其中,顯示模組10和中框20在殼體30內,且中框20位於顯示模組10靠近殼體30一側。

中框20遠離顯示模組10的表面主要放置處理單元21等內部元件,它可以向顯示模組10發送圖像數據,以使顯示模組10完成畫面顯示。移動終端01還設有位於顯示模組10且靠近中框20一側光學器件40,其主要包括前置攝像頭、指紋傳感器等光敏傳感器部件。

【專利解密】流片成功,華為為國產顯示驅動芯片打了一針“強心劑”

圖2 第一像素陣列和第二像素陣列的排布圖

圖 2 主要分成第一顯示區A1和第二顯示區A2兩大部分,它們各設有對應的像素陣列,且每個像素陣列均包含多個亞像素。其中,第一/二發光器件111/121和與相應發光器件電連接的第一/二驅動電路112/122分別構成了第一亞像素11和第二亞像素12。

【專利解密】流片成功,華為為國產顯示驅動芯片打了一針“強心劑”

圖3 移動終端驅動方法示意圖

上述移動終端01的驅動方法如圖3所示,首先處理單元21向驅動芯片13發送多個顯示某一幀畫面時的灰階數據(S101),此處的灰階數據,是指待顯示圖像對應的原始未進行處理的灰階數據。接着,驅動芯片13根據每個初始灰階數據,生成與其相匹配的第一數據電壓Vdata1和第二數據電壓Vdata2(S102)。然後兩個驅動電路分別響應以上兩個電壓,並生成對應的驅動電流Isd1和Isd2,以此驅動對應的發光器件(S103-106)。

在顯示過程中,由於第一數據電壓Vdata1小於第二數據電壓Vdata2,因此根據電流驅動公式可知,在同一初始灰階數據下,第一驅動電流Isd1小於第二驅動電流Isd2。再結合亞像素髮光亮度公式,得出第一亞像素11的發光亮度小於第二亞像素12的發光亮度。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處理單元21對應的環境光檢測器來檢測環境光亮度,並結合電流驅動和亞像素髮光亮度公式對屏幕亮度進行適當調整。

綜上所述,華為的顯示驅動專利,雖然將光學器件設置在OLED顯示屏的背光面,但依然能夠在不影響OLED顯示屏顯示效果的同時,提高光學器件的光接收量,使得移動終端在具有默認亮度調節功能的基礎上,還可以根據環境光亮度,調節顯示亮度,提高用户體驗效果。

隨着華為顯示驅動IC的成功流片,希望在不久將來,華為自主研發的顯示驅動芯片可以應用到大屏手機和平板等設備上,以此減少對國外芯片的依賴。

(校對/holly)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7 字。

轉載請註明: 【專利解密】流片成功,華為為國產顯示驅動芯片打了一針“強心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