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追求的“爽點”其實就在大腦深處

編輯導讀:爽點是產品核心競爭力中的一環,也稱為“極樂點”。當你在接受外部事物反饋時,大腦會達到一個閾值,處在這個閾值,你會感覺到最大程度的愉悦,這個閾值就被成為“極樂點”。本文作者對此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們所追求的“爽點”其實就在大腦深處

在解決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如何讓用户更“爽”?這是每個產品人都力求做的事情。在物質精神極大豐富的今天,“爽點”從逐步變為產品核心競爭力中間的一環。

今天筆者引用“極樂點”這個概念,力求講清楚我們人類的大腦,是如何“產生爽感”,便於我們對“爽點”有更為通透的理解,從而應用到我們產品設計之中。

極樂點是由心理學家兼市場研究員霍華德·莫斯科維茨提出的一個概念。簡單來講就是當你在接受外部事物反饋時(比如:吃一道美食、看一個節目等),大腦會達到一個閾值,處在這個閾值,你會感覺到最大程度的愉悦,這個閾值就被成為“極樂點”。

我們所追求的“爽點”其實就在大腦深處

從某種角度講,從物質滿足到精神追求,人類社會一直在嘗試尋找事物的“極樂點”。

比如食品:奶茶、蛋糕、漢堡、炸雞等這些讓人“欲罷不能”的食物,可不僅僅是我們看到的那樣簡單。為了達到最好的食用體驗,每款產品都是實驗人員經過無數次科學實驗而打造出的“獨家配方”。

你一定聽過“可口可樂”的梗:“可口可樂能暢銷百年而不被超越的原因就是可口可樂的獨家配方,而這個獨家配方為防止泄密被所在保險庫中。”雖然這個梗滑稽可笑,但也説明了“獨家配方”的重要性。

通過原材料科學配比及嚴格標準的生產工序,還有推薦的最佳食用條件(3℃的可口可樂更加暢爽怡神)。使大家在食用食品時達到極樂點,以獲得最好的食用體驗,讓人們產生“吃了還想吃”的感覺。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每個人的味覺喜好不一樣,怎麼可能都達到極樂點。準確來説,極樂點實際是一個區間,食品的生產廠商只要保證達到大多數人在常規的食用條件下,獲得滿足感就夠了。

我們看看喝奶茶是如何使我們達到極樂點的: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不得説到一個核心物質:糖。

之前的文章我們提到,生物的第一使命是傳承。而傳承的前提是生存,在採集狩獵時代,獲取食物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當食物充足時,身體就會將能量儲存起來備用。雖然現代社會進步,我們不用再擔心飢餓,但“儲存能量”的基因一直存在。

“糖”可以被身體吸收,轉化成能量,有益於生存。而糖的甜味又可以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打開獎賞通路,令人產生滿足感。多巴胺令大腦發出“多吃”的指令,從而形成循環。

所以,奶茶的極樂點核心在於含糖量配比。但又不能一直加,加太多就會覺得膩。在你覺得膩之前的這一刻,就是極樂點,這時候你喝奶茶就會獲得最大的滿足感,而且要一直喝,來維持這個滿足感。

在食品生產研發中,極樂點已經可以被精確控制了。比如,100毫升的可口可樂中的含糖量是10.6克。

大腦形成極樂點的正向反饋,核心在於“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

多巴胺主要由大腦“基底核”產生,然後沿着兩個通路從基底核擴散到前額皮層和紋狀體去。

擴散“前額皮層”的多巴胺,前往“獎勵通路”,多巴胺在通路區域受用,產生個體趨向性行為並獲得滿足。滿足高於預期,進而產生愉悦感,進而刺激大腦分泌更多多巴胺,形成行為正強化循環。

舉個例子:

王阿姨開了一個麪包店。她預計一天可以賣出去50個麪包,於是向麪包廠家進貨50個。但由於麪包味道好,第一天有80個人買麪包。王阿姨喜出望外,準備第二天加大進貨量,賣更多的麪包。

這就是“行為正強化”的循環過程。賣麪包獲得的滿足(80人買)高於預期(預計50個麪包),產生愉悦感及行為傾向,進入正強化循環。

現在我們知道了大腦是如何到達極樂點。

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人們從未停止對“極樂點”的探索。

但我們必須承認,“人”是一個複雜的生物機體。在我們不斷享受極樂體驗的時候,也必然需要承受其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1)從多巴胺的行為強化的循環鏈路可以看出,要想持續的達到極樂點,我們必須不斷保持預期。故我們得出兩點結論:

  • 更大的預期能夠帶來更大的愉悦感;
  • 預期是一個變量,會隨着“滿足”而提升。

舉個典型例子:

嚼檳榔,檳榔已經被世衞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我國台灣約10%的人口有嚼檳榔習慣,湖南人嚼檳榔的比例達到38.42%。檳榔內含有檳榔鹼,會刺激大腦短暫分泌大量多巴胺,產生興奮和愉悦感,隨着頻繁的刺激,通路區域產生耐受,為了維持愉悦感,就需要更多的食用。但眾所周知,長時間嚼檳榔會影響口腔健康,世衞組織癌症研究中心曾發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0%的口腔癌可能源於嚼檳榔。

2)大腦的適應能力高於機體,在大腦不斷追求“極樂”的同時,身體並沒有達到匹配的程度。

比如我們進行酷跑、蹦極這類刺激性運動,最初我們是很害怕的,我們從低階開始嘗試,由於緊張刺激,大腦多巴胺含量飆升,雖然害怕但感覺非常爽。隨着嘗試次數越來越多,愉悦感逐漸降低,為了追求更大的愉悦感,你要嘗試危險係數更高的運動。但由於你的身體技能並沒有熟練掌握,很容易出現意外而受傷。

3)大腦追求“極樂”是單行道,只能向前不能退後,身體並沒有進化出“剎車”來進行抵消。

依然拿吃糖舉例,大腦告訴我們“多吃”,但在原始社會,是不可能吃到這麼多糖的,自然也就沒有進化出快速代謝糖分的機能,多餘的能量囤積在體內成為脂肪。身體因囤積了大量能量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如果不進行運動(但運動又是一件消耗能量的事,這不符合生存原則),過多的脂肪正在吞噬掉自己的健康。

“天堂與地獄僅一線之隔”,這句話形容極樂點再合適不過。人們不遺餘力的將生活打造成天堂,我們在成為天使的同時也要警惕墜為魔鬼。

通過了解“極樂點”,我們可以嘗試更多的美好,找到生活中最舒適的點,提升幸福指數。

也是正因為了解“極樂點”,我們要適度適量,避免掉進極樂點陷阱,貪圖短期舒適而損失長期利益。

本文由@Zero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20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們所追求的“爽點”其實就在大腦深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