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培育師 釋放就業新機會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方亞麗

今年5月,銅仁萬山旺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旺家科技)迎來了一週年的創業檢驗,與傳統行業相比,公司的業績並未因疫情有太大影響,而對於這個95後的年輕創業者白松來説,管理成為他下一階段要加強的課程。

白松是旺家科技的副總經理,去年5月搭乘支付寶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在全國啓動的“AI豆計劃”實現創業。“這個計劃全國首個試點落户在萬山區遷旺家社區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就是要通過人工智能產業釋放出的大量就業機會,探索“AI扶貧”的公益新模式。白松説,通過提供免費職業培訓,讓貧困羣眾尤其是女性成為人工智能培育師,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脱貧。

人工智能培育師簡單地説,就是人工智能“理解”人類世界,也需要像幼兒一般經歷完整的學習和認知過程,而機器“消化”海量圖片信息,需要“老師”分類、標記,手把手進行培育、訓練。通過培訓上崗的人工智能培育師,作為人工智能產業鏈上最基礎的工作,主要幫助機器識別各種圖片信息。

家住遵義的徐飛是銅仁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從4月開始,他就進入旺家科技實習。打開電腦,對一張張實景圖片進行數據標註是徐飛要做的工作,而圖片的複雜程度與數量決定着徐飛的收入,“我現在還在做一些簡單的,第一個月拿到4000多塊錢,還算不錯。”徐飛説。

相比剛入行一個月的徐飛,一些入職時間稍長的同齡人每月收入在5000-8000元。

“人工智能需要細化的地方太多,阿里後台項目現在是不缺訂單的。”白松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員工從3月份的30人迅速增加至100多人,80%是90後的年輕人。

39歲的搬遷户陳曉燕是白松口中剩下的20%人之一,常年外出打工的她今年受疫情影響未能外出,在社區幹部幫助下她在2月20日參與了旺家科技的第一場復工復產專場培訓。“第一天的培訓電腦開關都找不到,當時就想放棄了。”陳曉燕説,當天晚上,在社區負責人何英上門勸説後陳曉燕才又下定決心試一試。

“沒有收入,家裏還有小孩,還是要去試試。”一個月培訓結束後,陳曉燕正式上崗,第一個月拿到3000多元。現在,每到下班時間,陳曉燕總會主動多加班,想要努力趕上其他員工的節奏。

與傳統扶貧項目相比,“AI豆計劃”有很多亮點。首先,項目採取“技能培訓、產業孵化、訂單扶持”的可持續模式,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每年將向試點基地輸送近1000萬元產值標註訂單。

作為“AI扶貧”模式的新探索,面對沒有上下游產業鏈,出現斷鏈的隱患,解決好員工和技能培訓就解決了旺家科技的發展難題。為此,旺家花園社區一邊發佈就業信息,一邊挨家上門走訪,針對搬遷羣眾合適的崗位進行詳細講解。同時,為減輕企業壓力,萬山區就業局還給參加培訓的羣眾每天50元的補助。

“現在基本恢復常態,甚至更好。”白松説,提高技術水平適應越來越複雜的“AI標註”是他的團隊急需學習的,也是穩住今年預期目標的主要保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5 字。

轉載請註明: 人工智能培育師 釋放就業新機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