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17日電(趙竹青)結束了寒冷且漫長的月夜休眠,受到光照後自主喚醒,嫦娥四號着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6月15日正式進入第十九月晝工作期,即將執行一個全新任務:啓程去探測一個在月球表面剛剛發現的小坑。
截至6月17日,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度過了531個地球日。在本月晝期間,兩器搭載的科學載荷將按計劃開機,繼續月背探測之旅。
“玉兔二號”在月面留下的最新足跡(來源:國家航天局網站)
“嫦娥”“玉兔”最近在幹啥?
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已知太陽系最大、最深和最古老的撞擊盆地,並可能暴露月幔物質,為探測月球深部物質提供了天然窗口。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在此區域着陸,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着陸和巡視探測。
目前,嫦娥四號探測器已在月背高效工作18個月晝,“玉兔二號”月球車累積行走447.68米,並獲得了大量的科學探測數據。
此前,在第十八月晝期間,“玉兔二號”為天問一號讓路,配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深空測控站的適應性改造,“玉兔二號”搭載的科學載荷並未開機,原地待命。
在通信能力受限的情況下,嫦娥四號着陸器上僅有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開機進行了常規探測。
此次開機,“玉兔二號”又有了新任務。根據第17月晝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科研人員在“玉兔二號”月球車當前位置西南方向約3米處,發現一個直徑約為1.3米、深度不超過20釐米的小坑。小坑中央及東南方向存在反射率較高的物質,同周圍月壤的亮度有明顯區別。
在第十九月晝期間,嫦娥四號將重點利用紅外成像譜儀對該小坑進行探測。
500多天前,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背,開啓探測之旅(來源:國家航天局網站)
天地配合,為火星探測“鋪路”
“嫦娥”“玉兔”天上在辛勤勞作,地面工作人員的配合支持也時刻不停工。
為給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提供通信支撐,國內佳木斯、喀什兩個深空測控站經過一個多月的適應性改造,已於6月13日正式竣工,將為計劃7月開展的火星探測和嫦娥四號工程後續科學探測工作提供更穩定、更強大的支持。
此前,由於通信受到影響,“玉兔二號”搭載的科學載荷上一個月晝並未開機,原地修整。目前,這兩個測控站的通信已經恢復正常,能夠繼續支撐“玉兔二號”的月球背面之旅了。
“玉兔二號”雖然在本月晝沒有移動,但地面科學團隊繼續對已獲取的科學數據進行深度研究分析,不斷取得新的科學成果和科學發現。
中國科學院相關科研人員利用玉兔二號就位測量光譜數據,開展了嫦娥四號着陸區月壤礦物成分分析和太空風化效應研究,探討了月壤來源和月壤成熟度。
其中,紅外成像光譜儀獲取的月壤高光譜圖像及紅外光譜數據,支撐科學團隊獲取了着陸區月壤的精細光譜,為月壤的礦物組成和太空風化等研究提供科學探測數據,推動人類對着陸區月壤演化的研究和認識。
“嫦娥四號”拍攝的月球岩石(來源:國家航天局網站)
“嫦娥”團隊再獲國際大獎
月球那邊好消息不斷,地球這邊也有新動態。近日,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優秀代表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世界航天最高獎。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該國際組織成立70年來首次把這一獎項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據瞭解,國際宇航聯合會成立於1951年,總部設在法國巴黎。“世界航天獎”是國際宇航聯合會設置的航天最高獎,旨在表彰在航天科學、航天技術、航天醫學、航天工程管理等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航天科技人員。其主要條件是取得的成就對世界航天發展產生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此次,經由中國宇航學會推薦,經過國際宇航聯合會兩輪投票表決,嫦娥四號任務團隊3位優秀代表,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最高獎——“世界航天獎”。
他們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於登雲,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澤洲。
其實,這已經不是嫦娥四號第一次獲得國際大獎了。此前,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獲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成立153年來首次頒發給中國項目的2019年度唯一團隊金獎;並被美國航天基金會授予2020年度航天唯一金獎;國際月球村協會授予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
此次,嫦娥四號任務團隊優秀代表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世界航天獎”這一最高獎項,再次説明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取得的成就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得到了國際權威航天機構的充分肯定,產生了重大國際影響。
嫦娥四號着陸區背景圖(來源:國家航天局網站)
在月面工作最長,“勞模”產出豐碩
目前,嫦娥四號已經高效工作十八個月晝,月面生存超過500天,成為世界上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類探測器。
嫦娥四號任務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第一次實現人類探測器月球背面着陸和巡視探測;第一次利用運行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中繼通信衞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連續可靠中繼通信;第一次在月球背面開展月球科學探測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填補了世界月球科學探測領域多項空白。
“玉兔二號”月球車累計行駛里程447.68米,目前距着陸器約292米,期間實施了岩石探測、車轍探測、撞擊坑探測等科學探測試驗。
利用測月雷達就位探測數據,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闡述了其物質組分與演化機制。
利用紅外成像光譜儀的就位光譜探測數據,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質組成,驗證了月幔富含橄欖石,加深了人類對月球形成與演化的認識。
利用中性原子探測儀對月表環境能量中性原子的探測數據,得到了能量中性粒子在月球表面通量能譜,證實了能量中性粒子的能量與入射太陽風的速度有很強的相關性。
目前,已在月背勤懇工作500多天的“嫦娥”“玉兔”還在繼續他們的探月之旅。相信嫦娥四號探測器能夠不負眾望,獲取更多的第一手科學數據,繼續為人類月球探測和空間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