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重金搶灘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設邁向系統化
隨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被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新基建”被不斷提及。以騰訊、阿里巴巴、華為為代表的科技公司,紛紛宣佈加持新基建。從阿里的3年再投2000億元,到騰訊的5年5000億元,不斷攀升的投入背後,“數字底座”成為巨頭們瞄準的方向,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設這張拼圖上,既有競爭,更需合作。
從應用服務到底層平台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將是未來一個重點投入方向,數字孿生城市已經從規劃部署,進入規模化實施階段。”6月22日,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總裁湯道生在騰訊雲數字孿生城市峯會上透露。
所謂數字孿生城市,是指通過把真實的城市運行映射到數字化虛擬世界裏,從而實現對各種城市管理問題的全面感知、科學分析和精準應對。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數字孿生等七項技術,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技術”。
事實上,智慧城市概念在我國已經提及十年有餘。過去主要以交通、安防等垂直服務為主導,如今正逐漸轉變為以整體數字空間為載體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隨着城市數據的豐富,通過IOT、攝像頭、激光雷達的技術,並利用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重建三維空間,建立實體空間的數字孿生,正在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主流模式。
尤其是今年以來,我國已經有5個省和15個市縣出台相應文件或意見稿,明確推進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及智慧城市試點或標準。在政策和市場作用下,互聯網巨頭紛紛進行戰略佈局。今年4月,騰訊雲推出了智慧城市底層平台CityBase,據悉這也是騰訊雲首次進軍CIM領域。
除了政策作用,騰訊瞄準城市空間建設,與當下智慧城市建設現狀有關。目前大多數公司進行智慧城市建設集中於服務層,尤其是數字政府這類更貼合應用層的內容建設,數字空間是被忽略的,因此導致各個方面的資源調度、數據的“保鮮”存在問題。
騰訊雲副總裁萬超告訴第一財經,城市構成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和人,以往騰訊的智慧城市建設工作,主要圍繞人展開,聚焦在教育、醫療、文旅、政務等方面,而CityBase則是聚焦在城市的地上地下基礎設施,要將建築、路橋、管線、管網等進行全面數字化。
湯道生認為,未來基於強大數字底座,構建統一智慧城市數據模型,可以讓所有的人、物、空間在平台中同步融合,城市運行將更加有序、高效、智能。硬件設施也會從單點建設到一體推廣。
傳統智慧城市建設當中很多城市在攝像頭、紅綠燈等硬件上面建設不均衡,單點數據多、全局分析少,而在智慧城市底層平台上一系列的公共服務的數據資產會沉澱下來,針對不同的管理需求來綜合分析,以三維可視化的方式來呈現,協助政府更好進行城市設計與道路規劃,解決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問題。
多元數據融合挑戰
在智慧城市建設上,各家的打法並不相同。阿里巴巴主要以云為起點和支撐,通過業務中台 數據中台,參與建設城市大腦。華為因其網絡設備廠商基因,更強調從5G端,切入智慧城市數字基礎建設。而騰訊則在“社交 內容”應用服務之外,開始通過騰訊雲、算法平台等向基礎建設滲透,更強調連接和賦能作用。
根據“AI智道”發佈的2015-2020年科技巨頭中標的117個智慧城市(城市大腦)項目信息顯示:華為系中標11個項目中標金額38億,騰訊系中標33個項目中標金額35億,阿里系中標68個項目中標金額23億,百度系中標1個項目中標金額1.4億。
在業內看來,幾家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場景和投資重點基本一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仍處於初期,各家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何破解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重複建設、信息煙囱、數據孤島等問題仍是頑疾。
萬超告訴第一財經,多元數據之間的融合是最大的挑戰,宏觀而言,智慧城市建設數據量非常之大,如何把不同的數據進行結合或輕量化,存在一定的難度。“技術並非難題,從思想意識而言,管理者或行業領導者不是不願意打通,更多是想看到意義和目標在哪裏。”
例如在解決建築行業數字化問題上,一棟樓的建設就涉及到業主、施工單位,包括各管理部門的管理訴求,業主方的管理進度與施工方的進度也不一樣,如何在平台上調動相關方進行聯動並非易事。
騰訊雲CIM產品總監李洪飛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僅需要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具備生態圈集成能力。“騰訊原來做To C業務是把人和人連接在一起,現在我們要把組織連接在一起,把產業連接在一起,去改變整個產業的效率。” 據瞭解,目前,騰訊已經和東華軟件、飛渡科技、地厚雲圖、大象雲、有明雲等達成合作。
在專家看來條塊化管理是信息孤島存在的根源,智慧城市建設需要總體規劃。“數字孿生城市的建設需要從需求出發,以用促建,其目的是提升城市運維管理效率,提升人民工作生活品質。而這個過程則需要智慧化的支撐來打通當前的城市數據壁壘,幫助智慧城市發展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