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天通一號衞星終端中的“中國芯”:讓中國衞星移動通信自主可控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科技

中新社石家莊6月16日電 題:天通一號衞星終端中的“中國芯”:讓中國衞星移動通信自主可控

作者 李曉偉

一支只有30多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科研團隊,5年打造出天通一號衞星移動通信系統終端核心芯片組,打破了國外對衞星移動通信領域核心芯片技術的壟斷,更助力中國衞星移動通信實現自主可控。近期,該項目獲得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這是國內衞星通信領域第一套芯片,從材料到設計,再到製造工藝,完全自主可控。”該團隊負責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衞星通信與廣播電視專業部副主任王豔君説。

據王豔君介紹,中國目前主要應用的是地面移動通信系統,依靠廣泛佈設的通信基站,滿足用户通信需求。但在沙漠、極地、山區等極端環境下,地面移動通信系統無法覆蓋或覆蓋不足,且地震、洪水等惡劣自然條件極易導致電力中斷。這種情況下,衞星通信就成為唯一的通信手段。然而,多年來中國沒有自主可控的衞星移動通信系統,只能依賴國外衞星移動通信服務,在信息安全和資源調配上受制於人。

王豔君清楚地記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地面通信系統全面癱瘓,只能依靠空投的衞星電話支持抗震救災,但在搶險救災緊要關頭,中國租用的國外衞星移動通信產品停服長達10多個小時,給救援帶來不利影響。鑑於此,2012年中國立項進行天通一號衞星移動通信系統研製。

作為衞星移動通信產業的核心,芯片組的研製是天通一號系統研製的重中之重,是實現用户終端易用性和小型化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實現系統自主可控的核心環節。但國內衞星通信終端專用芯片的研發和應用一直較少。因此,中國電科五十四所和十三所於2013年成立科研團隊,開展天通一號衞星移動通信系統終端核心芯片組的技術攻關。

可這項工作談何容易。王豔君説,衞星移動通信和芯片研發這兩個領域技術體系非常複雜。同時國外企業在全球衞星移動通信領域長期壟斷,對相關技術的嚴格控制和封鎖,芯片組研製過程可供參考的公開資料內容有限,總體方案粗糙,技術細節闡述模糊,其指導作用有限。

面對困難,科研團隊依然提出對標“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從拜訪衞星移動通信潛在用户和地面移動通信主流芯片廠家,瞭解用户需求和地面手機芯片設計經驗,到設計芯片及平台驗證,再到投片生產和系統聯試,再到發現芯片功耗較高,重新代碼走查……“一輪輪下來,記不清有多少次徹夜燈火通明,多少次早出晚歸。”王豔君説,直到2015年12月,芯片終於成功完成第一個話音通話。

據王豔君介紹,這組芯片性能優越,達到40納米級別,和當時主流的手機芯片處於同一水平;其獨特的算法設計,還實現了芯片待機功耗低於10毫瓦這一關鍵技術指標,為其產業化和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2016年8月,中國衞星移動通信系統首發星——天通一號01星升空。2018年5月,中國自主衞星電話實現商用放號。目前,基於該芯片組設計的10餘款衞星終端產品已成為應急通信、搶險救災、野外勘探等必不可少的通信保障手段,實現了在沙漠、戈壁、極地、海洋等環境下,與外界的穩定聯繫。王豔君稱,採用該芯片組研製的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已達75%。

同時,中國電科五十四所還與高新興物聯、海能達等衞星移動通信領域核心終端集成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並將核心芯片組和終端解決方案成功應用於40餘家終端廠商的手持、便攜、車載、船載等各類終端製造中,初步形成以衞星移動通信終端芯片為核心的產業生態。

“目前,中國在衞星移動通信領域還處於起步階段,芯片技術也仍處在追趕階段。”王豔君稱,未來他們將一如既往,勇往直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