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之力”守護300頭亞洲象:全天候監測觀察緩解人象衝突
中新社西雙版納8月12日電 (記者 夏賓)闖入農田取食還破壞農作物,損毀農地設施和居民財產,更不幸的是造成人員傷亡……如何解決“肇事象”頻頻引發的人象衝突,成了中國保護野生亞洲象工作中的一道“必答題”。
8月12日是第九個“世界大象日”,中新社記者來到西雙版納,探訪浪潮與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聯合打造的世界領先的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這個系統通過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實現對亞洲象的全天候監測和觀察,有效緩解人象衝突,併為拯救瀕危物種、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及可持續發展這一長遠命題注入科技力量。
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隨着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中國亞洲象數量已增長到約300頭,其中約95%的亞洲象種羣棲息在保護區內。
隨着亞洲象種羣數量的增長,保護區的工作也面臨新挑戰。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亞洲象為尋找食物走出棲息地,野象走入村莊、城市的肇事事件頻發,人象衝突加劇。另一方面,生活在雨林深處的亞洲象種羣行為模式、生活習性及生態環境也在發生改變,科學家們需要更多數據來掌握亞洲象習性和規律,為亞洲象長遠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郭賢明對中新社記者表示,西雙版納亞洲象棲息地境屬熱帶雨林,地貌複雜,道路不通,不利於觀察與追蹤,傳統的監測預警工作主要依賴人工觀察大象糞便、腳印,在無人機的協助下,步行追蹤象軌跡、預測路線,並對周邊居民發出預警。
“但單純依賴人力預警的工作模式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還無法保障全天候實時監測,容易出現誤判、漏判的情況,而且人工預警信息傳遞會存在滯後,各區域預警信息管理割裂,監測數據的收集和管理方式粗放等問題。”郭賢明説。
現在,中國“計算之力”正在守護300頭亞洲象。浪潮與保護區管護局聯合打造的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在雨林內實時收集亞洲象的行為數據和行進軌跡,在邊緣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毫秒級精準辨識,準確度高達96%,即使在光線不足的夜晚,也可根據一個尾巴或一個背影識別出亞洲象。目前,這一識別精度還在不斷提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自今年5月該系統正式投入使用以來,覆蓋的所有預警區域內還未發生因人象衝突而導致的人員傷亡事件。
浪潮信息副總裁、浪潮信息服務器產品線總經理沈榮稱,浪潮始終秉承“智慧計算”戰略,將計算滲透到支持人地和諧的方方面面。浪潮目前也正在嘗試將亞洲象保護系統應用在其他地區的珍稀物種,如滇金絲猴、黑頸鶴、麂子等動物的監測與保護中,希望能夠為未來更多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