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户端】;
近日,一組拍自南極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發關注:照片裏南極的雪竟變成了綠色和紅色。
“紅色雪景”頻現
其實,這不是南極第一次佈滿紅色積雪了。去年2月28日,南極烏克蘭科考站就發現了“西瓜雪”現象。
去年8月,歐洲阿爾卑斯山脈也出現粉紅色冰川。
俄羅斯媒體分析,變色可能是微型藻類繁殖的結果,比如使其呈現紅色的就是“雪衣藻” 中的類胡蘿蔔素。
研究人員表示,南極温度升高為藻類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該現象可能導致極地冰雪消融失控,應引起重視。
“雪衣藻”是什麼?
雪衣藻與大多數藻類不同,十分耐寒,廣泛分佈在北極、南極及其島嶼,以及阿爾卑斯地區等極端冰雪環境中。雖然這些雪衣藻本身沒有危害,但是,它們卻是加速冰川融化的幕後推手。
在寒冷的冬季,它們處於冬眠靜止狀態,但是一旦陽光足夠温暖,藻類就開始了“春季”復甦。
年輕的雪衣藻呈綠色,當它們成熟後會產生紅色的類胡蘿蔔素,這使它們呈現出從綠色到紅色的“西瓜色”。
一項2016年的研究表明,在北極的一個融雪季裏,雪衣藻產生的藻華會使雪反射的陽光量降低13%,這會導致更高的融雪速度。
全球氣候變暖惹的禍?
事實上,雪衣藻的大量繁殖、冰川融化都與全球變暖有着密切的關係。
有數據顯示,南極的氣温每十年就會以0.6℃的速度上升,南極氣候變暖的速度是全球的三倍以上。在2020年2月,科學家在南極的北端檢測到南極的温度竟然高達20.75℃。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顯示,1999年至2019年,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達263.4萬平方公里,約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
當雪在陽光照射下微有一點融化時,雪衣藻便會立即從夢中醒來,而為了抵禦白雪反射的強烈紫外線,它們體內會產生類胡蘿蔔素等多種紅色素,形成傳説中的“西瓜雪”。
雪衣藻會讓南極的融雪增加,而融雪增加又加劇其生長,形成惡性循環。“西瓜雪”會降低對陽光的反射,大面積出現將加劇氣候變暖,威脅到生態系統。
南極的情況真有那麼糟嗎?
其實,南極只有部分區域,特別是靠北的區域存在速度較快的暖化現象,但整體仍處於緩慢變化的過程中。
→氣温超20攝氏度?單點而非整體
去年2月9日,位於南極半島北端外部西摩島阿根廷的Marambio科考站,巴西的土壤學家觀測到了20.75攝氏度的氣温,比之前的最高氣温19.8度上升了接近1度。也是南極氣温第一次突破20攝氏度。
但西摩島在南極半島北端的外島上,並不屬於真正的南極大陸;其次這個區域是整個南極半島的最北端,本就屬於相對氣温更高的區域,因此這裏的氣温不能代表1400萬平方公里的南極的氣温。
△圖片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公眾號。
同一時間,南極半島的另一側,隔海相望的南設得蘭羣島上,相似緯度的中國長城站在同一天的是8.7攝氏度,並沒有突破1989年的歷史最高數據11.7攝氏度,也同樣説明了,這個氣温只是一個單點的氣温紀錄。
△圖片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公眾號。
在今年南極半島西海岸的部分區域,夏季雪衣藻的繁殖確實至少比去年要明顯很多,雪衣藻真實存在,也有風險。但是否是大面積和長期性的,都還需要更多區域的數據支持,並不能立刻得出結論。
→企鵝數量鋭減75%?種羣正常波動
△某公眾號去年3月文章標題。
南極氣候變暖,對生物產生了一定影響。有某些報道稱,“企鵝數量鋭減75%,磷蝦數量下降80%,企鵝伏在地上好像悲傷於自己孩子的死亡……”
△某公眾號配文。
根據科學家的長期研究,在南極半島的三種掃尾企鵝數量確實有所變化,但總體來説有增有減,有些企鵝遷入南極,有些企鵝前往更寒冷的區域。有些區域內的某種企鵝增加了,某些減少了。都還算是正常的波動。
△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
企鵝伏在地上因為悲傷,則完全是錯誤的解讀。去過南極半島的旅行者們都常常遇到趴在地上的企鵝,它們大部分時候都只是在休息。
因為冰山阻擋,磷蝦的年度變化,或者是某些疾病,在某些棲息地確實發生過企鵝幼崽羣體性死亡的情況。但這種單個棲息地的變化並不會對整個種羣數量的變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尊重科學 也仍需敲響警鐘
通過長期的數據監測,科學家繪製了這張整個南極的氣温變化圖。
圖中可以看出,南極的大部分地區氣温都沒有明顯的變化,上升幅度都小於0.25度,而南極內陸地區特別是南極高原上,氣温是下降的。而紅色部分的南極半島區域,表面温度比1957年上升了3.5度。這是一個非常明顯變化的數據。
然而南極的氣候暖化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一方面要避免刻意誇大其嚴重性而令人恐慌,另一方面也要時刻警覺温度變化,關注南極真正的生態現狀。
“西瓜雪”並不浪漫。南極洲是地球上的一片淨土,保護好她是人類共同的責任。我們要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時刻保持警惕性,做好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