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緊攥移動支付的車票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財經無忌,作者蕭田,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華為入局移動支付,到底能掀起什麼驚濤駭浪?

3月29日,企查查顯示,華為收購了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後者曾是華為5G的競爭對手中興通訊旗下的一家移動支付公司,因沒有明顯起色後被中興通訊剝離。

現在訊聯智付這張支付牌照的控股股東從中興轉移到華為,這意味着華為成功拿到支付牌照正式進軍移動支付領域。

近些年來,隨着我國科技寡頭的出現,金融成了所有巨頭共同關心的話題。所以在華為接管訊聯智付之後,市面上不乏“微信和支付寶兩大巨頭將多一個新對手”、“華為支付將顛覆整個移動支付的格局”等聲音。

在中國的互聯網大廠或科技巨頭裏,華為幾乎是最後一個擁有支付牌照的企業。而在此之前,一向沉穩的華為也多次表示不會申請支付牌照。

但從商業戰略的角度上來説,華為不主動既是被動,此次入局移動支付領域的它到底能給支付行業帶來多少想象空間?

必須登上的末班車

吐槽大會中的選手李雪琴曾在節目中表示,宇宙的盡頭是鐵嶺。這句話也非常適用於商界,“互聯網企業的盡頭是金融”。

互聯網金融是一塊大蛋糕,這塊蛋糕到底有多有香?不妨先來看一組數據。

據專業機構預測,我國在2019年的移動支付金額高達300萬億元。要知道,我國2020年的GDP也才為101.6萬億元,這意味着2019年的移動支付金額相當於我國2020年GDP的三倍左右。

簡單地算一筆賬,移動支付機構從每筆交易中抽取僅1‰的交易額,營收就能達到3000億元。互聯網金融賺不賺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而喻。

在當下的生活場景中,無論是直播、電商、打車、外賣等,“支付”都是最核心的兩個字。可擺在這些互聯網巨頭面前的是,手中最值錢的一是廣告,二是流量。前者競爭日益激烈,後者變現的路上卻遭遇了“攔路虎”。

華為緊攥移動支付的車票

眾所周知,支付領域的雙寡頭模式註定了這些流量的變現要通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而無論通過誰都是有手續費的。

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的一幕,拼多多、字節跳動、快手、攜程、美團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加速佈局第三方移動支付,隨後相繼在各自的平台上推出新的支付通道,試圖避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有人也許會問了,這些跟華為又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很大。

早在2016年,華為支付(Huawei Pay)就已經在華為、榮耀系列智能手機中上線,但是因為在沒有支付牌照的情況下,華為只能通過與銀聯合作,實現手機端雲閃付。

和被支付“卡脖子”的互聯網巨頭如出一轍,此前的華為支付只是一個管道,不參與處理銀行數據與信息處理,沒有辦法建立獨立的賬户體系,不能保存客户的銀行卡信息,不參與支付交易,無法掌控並運營用户的許多數據。

華為雖然沒有強大的流量入口,但是華為每年可以售出2億多台手機,整個交付過程裏華為需要支付高額的手續費成本,甚至隨着交易數據的提升,華為需為支付承擔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華為緊攥移動支付的車票

另一方面,在支付大戰中催生了各種各樣的亂象,也迎來了諸多監管,2017年新年伊始,網聯上線,第三方支付機構“斷直連”、“二清”等,最終導致介入支付業務本身的門檻不斷變高。

更重要的是,從2015年3月起,央行就沒再發放新的支付牌照,再牛的企業也只能收購擁有支付牌照的公司。而這僅有的270張支付牌照,不乏因違規而被吊銷牌照,合併而減少牌照,最終剩下的237張一下子也就變成了稀缺資源。

所以無論是從合規角度、還是降低企業成本,華為必須要登上移動支付這輛末班車。

撼動移動支付市場是偽命題

華為支付會撼動支付寶和騰訊的地位嗎?答案顯而易見是不能。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官網顯示,2014年7月,訊聯智付獲得支付牌照,業務類型為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覆蓋範圍為全國。

如今歷經3次換證,目前其支付牌照業務類型僅剩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有效期至2024年7月。

需要説明的是,互聯網支付是指客户為購買特定商品或服務,通過計算機、手機等設備,依託互聯網發起支付指令,實現貨幣資金轉移的行為,主要表現形式為網銀、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

而移動電話支付又可分為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遠程支付,是指移動終端(通常指手機)以短信、WAP、客户端軟件以及客户端軟件加智能卡等方式,通過無線通信網絡發出支付指令,實現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近場支付,是指移動終端上內嵌的智能卡通過非接觸方式和支付受理終端進行通訊,實現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

華為緊攥移動支付的車票

區別於互聯網巨頭,作為科技巨頭的華為,其身份也決定了它很難與前者在移動支付領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自從春晚紅包大戰、打車等O2O大戰、以及線下場景搶奪之後,用户對於移動支付的心智和習慣基本建立。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線上、線下建立起的優勢地位也愈發牢固。

雖然華為手機出貨量全球遙遙領先,但也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支付寶和微信幾乎裝在了每一台手機裏,但是華為支付目前來看只能存在於華為品牌手機。

根據2020年3月,國信證券發佈研報指出,微信支付及支付寶合計市佔率已連續4年超過90%。而根據今年1月,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2020年移動支付用户問卷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分別有92.7%、91.0%和74.9%的用户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寶和銀聯雲閃付。

“打敗微信的永遠不會是下一個微信”,即便華為做出了像支付寶或微信一樣的第三方支付軟件,也撼動不了如今“二王爭霸”的局面。

實際上,華為本質上還是一家硬件製造商,進軍支付領域後的格局變化要放置在整個手機行業來看。

目前來説,在一眾手機廠商中只有蘋果、三星、小米擁有自己的手機支付系統,國內目前僅有小米以及這次剛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華為,可惜的是,都未成氣候。

其中,雖然蘋果的Apple Pay一度佔據中國整體NFC支付市場的九成份額,但是自從2016年高調入華後,5年期間,市佔率每況愈下,如今不足1%。

對於蘋果Apple Pay,任正非曾表示,“我認為蘋果公司給我們做了榜樣,蘋果的商業模式是垂直整合模式,在許多地方,華為是不如蘋果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説,華為入局支付既顛覆不了整個行業,也顛覆不了這些處在支付端的企業。那麼華為入局支付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

華為支付路在何方?

華為佈局支付,其實是在佈局未來。

在2016年第十屆中國支付業國際峯會上,華為雲服務副總裁蘇傑曾公開表示:“華為不會去申請支付牌照,一個企業必須有自己的邊界意識,不申請牌照,因為那不是我們的擅長,華為會立足、聚焦技術,為整個支付行業提供最安全的底層解決方案。”

短短五年,華為違背當初的意願毅然決然地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前後態度巨大反差的背後其實是企業自身的無奈。

華為緊攥移動支付的車票

根據權威諮詢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發佈的《全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受芯片影響,2020年華為手機市場份額由2019年初的25%降至2.8%,跌至東歐中亞地區最低值。

而在國內方面,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根據Canadys智能手機市場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華為手機在國內的銷售量,比起2019年,直接下滑了44%。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華為的手機業務都遭受了重創。為此,華為賣掉了榮耀手機。任正非在送別會上對新榮耀放話稱“未來我們是競爭對手”,後來的事眾所周知,榮耀獨立後的首部新機V40,因為失去了華為自研的麒麟芯片,市場反響平平。

如今華為的手機業務已經從以前的“副業”變成了現在的“主業”,其營收佔比已經超過了總營收的50%。華為手機業務受挫,也直接導致了華為總營收的大幅度下降。

隨着5G時代的到來,刷臉支付、聚合支付、無感支付等支付方式都會迎來一系列變革。此時華為入局移動支付就是應對目前困境的探索手段之一。

業內人士分析稱,華為手機龐大的用户基礎是華為進入移動支付市場的優勢。

在用户客羣上,基於此前的銷量,華為在國內坐擁3億用户,品牌忠誠度高,是天然的流量入口;在消費場景上,華為現在覆蓋了居家、出行全消費場景,尤其在智能家居、物聯網業務、智能汽車、系統生態等領域。

對華為而言,不論是金融服務、消費金融,藉助支付,華為可以盤活手機錢包以及背後整個金融服務的生態。與其把機會讓給別人,不如自己動手。

而在支付領域的另一端,自從2020年10月開始,以央行數字貨幣為代表的銀行方面也開始紛紛發力,一邊衝擊着“兩分天下”格局,一邊讓手機變成真正的錢包有了可能。華為在數字人民幣方面也已有佈局。

華為緊攥移動支付的車票

早在正式拿牌之前的2019年,華為就已與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金融科技研究合作備忘錄等。2020年10月底,華為正式發佈Mate40系列,該系列也是全球首款支持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智能手機。

不過,數字人民幣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用户的消費習慣問題,可以預見,在目前的國內支付環境下,數字人民幣肯定會跟支付寶和微信長期並存。

一張支付牌照,有利於華為拓展新的疆土和邊界,但拋開戰略意義,華為支付能否助其在未來的移動支付市場中分一杯羹,最終還是要打一個問號。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69 字。

轉載請註明: 華為緊攥移動支付的車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