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條120米的生產線上,國內最大的輪胎製造企業中策橡膠實現了“自動駕駛”。
所謂產線的“自動駕駛”,是工業製造領域近來興起的一股技術趨勢。它的本質是將大數據、AI與自動化技術融合——過去,大數據和自動化在製造業是兩條不同的路徑,“自動駕駛”巧妙地把兩者結合,打破了自動化必須要有大型機械臂的迷思。
在位於杭州下沙的中策橡膠的102工廠,一套複雜的算法被寫進了胎面壓出產線的中控台協議裏,每10秒自動對幾十個關鍵的工藝參數進行微調,全程無需老師傅手動干預,就能保證胎面滾過120米的聯動生產線,依然厚薄均勻、形狀尺寸及重量穩定。
胎面壓出工藝的“自動駕駛”在行業內尚屬首創。1月8日,記者獲悉,通過這套技術,中策橡膠的胎面壓出產線一次良品率大幅提高,能將橡膠製品重量誤差控制在1%內。
“我們在集團內部稱之為‘1%戰役’,”中策橡膠集團企劃部經理慕曉宇説,“在輪胎製造領域,能把重量誤差控制在1%內,是非常不容易的。”
作為國內輪胎製造業的老大,中策希望挑戰“不容易”的事,為行業帶來更多前沿經驗。成立62年來,中策抓住了中國汽車保有量飛速增長的機會,從成立之初的一家膠鞋工廠發展為國內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九的專業輪胎製造商,旗下有朝陽、威獅等多個知名品牌,每年有40%的輪胎遠銷海外近200個國家和地區。
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策橡膠的生產總量、銷售總額和效益又創下歷史新高,併入選浙江省經信廳評定的《2020年浙江省“未來工廠”》。
這些成績都歸功於集團的“數字化”戰略。“包括和阿里雲的合作,是我們的‘一把手工程’。”慕曉宇説。
某種程度上,它也回答了一直以來困擾本土製造業龍頭的問題——“米其林、固特異、普利司通都是百年輪胎老店,我們如何去追趕他們,甚至找到機會超越他們?”
解鎖煉膠的“黑盒子”中策橡膠的數字化“初體驗”發生在2017年。當時阿里雲發佈“工業大腦”,提出將人工智能、數據技術與工業生產相結合。中策橡膠成為“工業大腦”的第一批用户,希望算法工程師能幫忙改進輪胎製造的第一道工序“煉膠”。
全球每年有1700萬噸的橡膠被消耗,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製成幾十億條跑在路上的輪胎。但橡膠變輪胎,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第一道“煉膠”就難點重重:橡膠來源不一,科特迪瓦和越南的橡膠特性差別巨大,把它們混在一起,投入到一個密封的空間裏密煉,就像投入充滿未知的“黑盒子”。
為了保證煉膠結果的穩定性,一些輪胎巨頭的做法是“粉碎均化”,把各種膠料剪成小塊兒,不斷摻和,直到調出想要的結果為止。但這種傳統手段的能耗很高,成本很高。
“工業大腦”解鎖了封閉密煉空間的“黑盒子”:首先接入關鍵生產數據和質量指標,再通過應用算法模型對數據進行深度運算分析,模擬出“黑盒子”內的狀況。這樣一來,將哪些產地的原料進行組合,使用怎樣的參數配比都一目瞭然。
據介紹,煉膠工廠的產品一次性合格率從最初的92.2%提升到99.9%,能耗下降15%,用工人數減少35%。2018年,中策橡膠憑藉和阿里雲“工業大腦”合作的膠料密煉項目,獲評“IDC中國數字化轉型大獎優秀獎”。2019年,中策的煉膠工廠被評為浙江省的數字化工廠。
“一開始我們把合格率作為第一訴求,結果它帶來了整個流程的變化和全面的效益提升,也更加堅定我們選的路是對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決定要全面推進數字化。”慕曉宇説。
算法挑戰“擀餃子皮”胎面壓出工藝的“自動駕駛”是中策橡膠全面數字化戰略的新近成果,也是行業內的首創。
“胎面壓出就像擀餃子皮,餃子最重要的功夫就是在皮兒裏,餃子皮兒的功夫到了,餃子才好吃。”慕曉宇説,但輪胎橡膠從模具裏壓出時還是熱乎的,通過連續輥道時極易變形,用傳統的手段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過去,要等到一車胎面生產完之後才會進行質量檢測。如檢測不合格,就只能做報廢處理,再返回到第一道密煉工序,從頭來過。對能耗、人力成本造成很大的浪費。
阿里雲“工業大腦”算法工程師葉斯介紹,針對這些問題,技術團隊制訂了完整的流程改造計劃。首先,完善了生產數據的採集。如果出現漏掃碼,會通過釘釘實時上報給管理人員,保證數據實時上傳至雲端。
下一步就是基於數據進行工藝參數的優化。胎面的種類規格有上百種,一條胎面壓出的產線每隔半小時就要換一種規格。規格頻繁切換,參數也要不停重置。過去,工廠基於人工經驗或過去幾周的平均值進行參數設置,經常出現偏差,導致胎面壓出的重量、尺寸不合標準。
引入“工業大腦”的工藝參數模型和優化算法後,可以為每個規格設定更優的工藝參數,在每次下發任務前進行調節。通過對前寬、後寬等數據的前置分析、預測和控制,還能提前10分鐘判斷橡膠壓出的重量和尺寸,把事後回爐變成事先調整。
但如果只是推薦參數,技術團隊發現,無法與作業員形成有效互動,容易存在不使用、不參考的問題”。為了讓這套數字化技術能真正發揮作用,中策橡膠又聯合阿里雲開創性地將“參數推薦”改為“自動駕駛”,形成了有效的生產操作閉環。
“自動駕駛”改變了人們對自動化必須要有機械臂的迷思,巧妙地把大數據、AI與自動化技術相結合,無需花費數千萬元購置大型設備,就實現了產線的自動控制和生產效益的提升。
“自動駕駛”在工業領域已引發廣泛關注。在雲南昆明的錦江垃圾焚燒廠,通過“自動駕駛”實現了“一鍵焚燒垃圾”,穩定性大幅提高,排出氣體的CO含量也大幅降低。
與垃圾焚燒的“自動駕駛”相比,輪胎胎面壓出產線的“自動駕駛”實現難度更高。這是因為,前者是一個不間斷的重複過程,而後者需要根據上百種不同品種規格的胎面生產,實時調整產線,相當於挑戰了柔性生產的極限:每半個小時就要更換產線。
“就像在鄉間小道上,常常會遇到坑,車子就要停下來重啓。”葉斯説。
儘管技術難度高,但目前在多個規格輪胎的胎面壓出上都表現穩定。中策橡膠正計劃將“自動駕駛“推廣到下沙基地各工廠的全部15條胎面壓出生產線。
尋找下一個中策2018 杭州雲棲大會上,中策橡膠集團高級副總經理張利民説:“以前,我們也通過自身50多年的專業積累和對數據的認知優化了某些生產流程,但阿里雲的大數據處理方法改變了我們對數據的傳統認知,把沉默的數據價值發揮到極致。”
作為集團的“一把手工程“,中策橡膠成立了中策-阿里雲項目組,以董事長沈金榮為核心,高級副總經理為項目負責人,項目組由企劃部牽頭——這是負責集團戰略落地的部門,計算機中心、硬件裝備中心、產品研發部門、製造部門、品管部門等共同參與。
這一年,中策橡膠集團總部搬到了錢塘江畔1號大街1號的的新園區。園區裏專門設立了一間數字化轉型的展廳,一塊數據大屏實時展現生產數據,以及一些重要指標,如:人員數、產值、合格率。
這些指標清楚地展現了製造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三大訴求:產品質量要提升,產品成本要下降,還要提高產能。如今中策橡膠正在一一實現。
未來,中策有一個“宏偉的規劃”:打造行業級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帶動全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尋找下一個“中策”。
好消息是,技術正在讓行業的成功經驗變得更容易複製。據葉斯介紹,在新的產線和新的工廠,交付時間可以從幾周縮短到幾天。“只用拖動組件和調試就能上線,不用從頭開始寫代碼。”
這是因為“工業大腦”的算法、優化模型、機器控制能力都實現了“原子化”,只要做出一個標杆,就可以把參數、算法開放出來,讓更多企業受益,成為“下一個中策”。
雷鋒網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