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滾滾向前,數據意義的流變也從原先虛擬的字節符號成為了如今核心的“生產要素”和“數字黃金”。另一面方面,數據衍生問題也橫亙在前,數據安全、數據孤島、數據浪費等待。更被大家關注的是隱私保護。數據泄露導致一系列安全、倫理甚或法律問題。
數據安全的核心,其實是以數據為中心的安全,它的目的仍然是保護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機密性。數據在安全的同時,也要保證它可用。同盾科技提出的“可用不可見”這一技術理念或將是撬動這個平衡點的有力槓桿。
數據“可用不可見”其核心有兩層含義——數據的可用性和數據的不可見性。即在充分保護數據和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大數據價值的轉化和提煉。
舉個例子,很多人使用手機的瀏覽習慣或行為會涉及到個人隱私,這些數據是不希望直接對外共享的。但是我們又希望能夠獲取到很多便利服務,讓手機更懂自己,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提供相應的推薦,讓軟件做得很智能、很貼心。這時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形式就可以發揮作用。
那麼在“不可見”的前提下,如何實現“可用”的目標呢?同盾科技在其“知識聯邦”的理論框架體系中解釋: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知識聯邦的核心。知識聯邦首先將數據轉化成信息、模型、認知或知識,滿足數據不可見,再通過聯邦的方式實現數據可用。這一技術體系的革命性在於能在保證不同機構間數據“不流通”的前提下,實現“信用”和“信任”的流通,實現價值的共享,從而打破不同主體間的合作藩籬。
對於商業,數據作為市場要素的價值恰恰在於:過去的商業行為獲利的基礎是信息不對稱,未來更多的是讓“知識”發揮價值,知識的疊加讓企業的商業決策智能化、更高效。同盾科技做的正是幫助用户挖掘和洞察數據的價值,通過建模讓人類頭腦中的經驗變成“知識”,並且在企業的商業行為中沉澱下來。
大數據安全生態完善是一個系統工程,技術創新、制度建設、法律法規的創新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可用不可見”可為這個系統工程打下了第一根樁基。作為國產原創、自主可控、國際排名前列的技術,同盾相信這一理論體系將為中國率先突破AI 3.0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