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大約有60億顆“地球”,我們只找到1顆

太空望遠鏡不斷注視着銀河系中約200000顆恆星,在恆星附近積極尋找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在温暖的恆星温度帶附近,找到類地行星。

雖然類地行星非常罕見,但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得到的數據表示,大約每探索5顆黃矮星,就能找到1顆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這意味着銀河系大約有60億顆“地球”,天文學家目前發現4000多顆系外行星,只有一顆行星看起來非常接近地球,其餘的“地球”呢?

尋找系外行星和尋找接近地球的行星,兩者的難度不能相提並論。

領導這項“系外地球”概率計算的科學家米歇爾,對“系外地球”進行了全新的定義:

1,這顆行星需要處在健康的恆星系中,最好是黃矮星(類似太陽)。

2,這顆行星的大小,需要在地球大小的四分之三或1.5倍之間。

3,這顆行星的軌道,需要類似地球軌道,與恆星的距離在地日距離的0.99到1.7倍之間。

如此苛刻的條件,就算是類似金星和火星的系外行星,都無法稱之為“系外地球”。

銀河系大約有4000億顆恆星,類似太陽的黃矮星只有7%,大約是280億顆。根據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5月發表的研究結論,在這些宜居恆星形成的恆星系中,每5個就有一個“系外地球”,那麼“系外地球”的總數大約是60億顆。

通過收集開普勒數年的觀測數據,天文學家們只發現了1顆“系外地球”。

絕大多數的“系外地球”,並非隱藏了起來,而是目前天文學家的裝備靈敏度不高,無法找到這些“系外地球”,通過計算“系外地球”出現的頻率,可以幫助科學家後期更好的探測恆星,增加找到“系外地球”的成功率。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系外行星都無法被直接觀測,科學家只能通過各種天文現象推測系外行星的位置和大小,想要直接拍攝到系外行星的難度非常大。絕大多數系外行星,都通過“五種方式”配合觀測,從而增加精準度,如果這顆系外行星滿足“系外地球”的定義,那麼我們就找到了一顆“地球”。

就像導航系統喜歡使用“三點定位”,尋找系外行星,也需要“五點定位”。

幾乎每一顆系外行星的確定,都需要使用這五種方式一一確認。

一顆系外行星的發現,可能需要數十年的觀測,2020年最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大約是地球3.96倍。環繞恆星1周需要1.4年,屬於超級地球類的系外行星。

這顆系外行星,在1989年首次發現恆星存在紅移和藍移現象,此後的數十年時間裏,天文學家一直收集該系外行星的存在證據,最終在2020年正式公佈確定這顆系外行星。這顆系外行星總共檢測到3141次恆星陰影、800次恆星紅移和藍移、9次光線彎曲聚焦、拍攝到10張照片。

系外行星,每一顆都需要觀測多年,才能正式確定,天文學家觀測設備的不足,讓地球尋找同胞的步伐非常緩慢。

截止到2020年,確定的系外行星4171顆,觀測中的系外行星候選人5347顆,銀河系就像一片大海,而人類甚至都沒有找到一杯水,而有較大幾率存在生命的“系外地球”,人類只找到60億分之1。

宇宙這麼大,人類能夠在地球出現是奇蹟,也正是因為宇宙這麼大,人類必然不是孤獨的生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8 字。

轉載請註明: 銀河系大約有60億顆“地球”,我們只找到1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