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募資王”成色幾何?
南方網訊 頭頂着“科創板史上最大規模IPO”“國內芯片龍頭”等各種光環,中芯國際迎來網上網下申購,發行價格為27.46元/股。
招股書顯示,若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中芯國際最多可募資532億元,即便不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中芯國際最少也可募資463億元。屆時,中芯國際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創板“募資王”。
受資本市場積極追捧
19天過會、29天獲准註冊……中芯國際不斷刷新科創板IPO的紀錄。根據7月5日晚間的公告,中芯國際本次科創板IPO發行價27.46元/股,按發行16.86億股計算,本次的募資金額是462.87億元。
這比此前招股書規劃的200億元高出一倍多,也創下了科創板上市公司募資金額的最高紀錄。
中芯國際何以受到市場追捧?從披露的戰略配售對象來看,共計29名戰略投資者參與了配售,包括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等“國家隊”企業或基金共9家,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4家上海地方國資,2家海外主權基金等。
與其他科創板上市企業相比,中芯國際的戰略配售比例較高,佔初始發行數量的50.00%,幾乎消化了一半的募資額。
從募資金額以及戰略投資者的積極認購態勢,足見資本市場對中芯國際的追捧程度。
據披露,中芯國際本次募集資金主要投向:一是12英寸芯片SN1項目,二是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對於募投項目,“12英寸芯片SN1項目”的載體為中芯南方,該項目規劃月產能3.5萬片,已建設月產能6000片,是中國第一條FinFET工藝生產線,也是中芯國際14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研發和量產的主要承載平台。
處在先進製程追趕中
中芯國際走到了一個關鍵的技術分水嶺。
國元證券分析報告認為,“摩爾定律”演進到14nm以下,製程格局有着明顯的變化。14nm及以下玩家只剩下中芯國際、聯華電子、格羅方德、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而28nm節點玩家眾多,還有華力微電子、IBM、東芝、意法半導體。這就導致28nm產能過剩,且競爭壓力巨大。
芯片代工講究的是規模效應,而回溯行業標杆台積電製程演進,14nm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公司帶來明顯的價值擴張。如今,經過長期的工藝競技,先進製程向龍頭集中。目前,中芯國際還在追趕中。
不過,芯片製造依然是一個重資產行業,長遠來看,即便是500億元,也只是“毛毛雨”,根據IBS統計,隨着技術節點的不斷縮小,集成電路製造的設備投入呈大幅上升的趨勢,以7nm技術節點為例,每5萬片晶圓產能的設備投資就高達114.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800億元)。
從14nm向7nm邁進過程中,又是一道門檻。14nm可應用於工業端,7nm則可應用於要求更高的C端,利潤也相較以往高出一截。而目前,台積電5nm製程已進入量產。
“目前來看,中芯國際先進技術製程上相較落後了2—3代,而以2019年的研發費用為例,台積電超過200億元,相當於中芯國際當年的營收,在馬太效應的當下,稍不留神差距就容易擴大化。”一位前華為員工説,擔心的是,如果中芯國際製程趕上了7nm,但對手打出價格戰,那麼中芯國際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技術優勢又會面臨盈利困境。
人才是發展關鍵
半導體行業門檻高、壁壘大,人才是發展關鍵。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8—2019年版)》發佈的數據,預計到2021年前後,芯片全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為72.2萬人左右,存在26.1萬人的需求缺口。缺口之下,中芯國際對於人才的吸引力需要持續提高。
2017年從中芯國際深圳工廠離職的林峯(化名)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當時在公司上升空間不多,個人發展潛力不大,而且在深圳中芯管理相對沒那麼規範,甚至沒有明顯的規章制度,最終讓他選擇離職。
“比如説我們的leader在中芯就幹了十三四年,在他之上的課經理,先後在武漢新芯、大連英特爾分別幹了五六年,在中芯深圳又幹了兩三年,級別依然不高。”林峯分析説,這還在於此前半導體發展比較緩慢,行業比較封閉,形成了一個熟人圈子,離職率一直居高不下。
不過,這種跡象已經略有改善,林峯説,前同事倍感欣慰的是,隨着國家對半導體投資的加大,半導體工廠也陸續在新建,發展空間和待遇也逐步有所提升。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