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894字,閲讀約需7分鐘
文丨張偉超
編輯丨常亮
本文核心觀點
1.中芯國際目前是全球五大芯片代工企業之一。
2.研發實力 、產業鏈企業認可等撐高中芯國際市盈率。
3.面對國際知名企業的直接競爭,中芯國際通過打破光刻機禁錮實現突破。
4.中芯國際無需EUV光刻機,也能實現7nm工藝的生產。
市場的火熱以及企業自身的優秀,使得中芯國際近期一直站在資本市場與輿論的中心。7月16日,其股票在科創板上市。一石激起千層浪,再度點燃了當前A股投資者的熱情。
縱觀中芯國際從港交所“北上”科創板上市之路,其創造了眾多“A股之最”。
首先中芯國際創下了A股IPO最快的記錄。從提交申請到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交易,中芯國際僅用了46天時間。
據億歐科創整理,今年5月5日,中芯國際官方宣佈登錄科創板;6月1日,其遞交的科創板IPO申請獲得受理;6月19日,中芯國際成功過會;6月22日,也就是僅過會後的一個交易日,中芯國際提交了註冊;6月29日,證監會同意其科創板註冊申請;7月7日中芯國際開始上網申購;7月16日其正式上市交易。
其次,中芯國際實現了規模之最。從融資規模上來看,中芯國際是繼2010年農業銀行IPO以來,A股規模最大的IPO。此次中芯國際IPO發行價為27.46元/股,整體可募集資金達532億元,而在其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後,公司上市時市值就可達到2029.09億元。
在A股捷報頻傳的同時,中芯國際在港股的股價也屢創新高。在其公佈登陸科創板消息後,其港股股價也是一路暴漲。三個月的時間裏,股價從14港元/股漲到45港元/股,漲幅超150.61%。截至7月14日收盤,其港股總市值已突破2389億港元。
按目前科創板新股行情來看,科創板新股上市後首日漲幅也明顯擴大,中一簽中芯國際新股,或能獲得超普通人一年薪資的收益。如此受資本市場追捧,中芯國際憑什麼?
篳路藍縷,國產拓荒者
首先因為標的稀缺。中芯國際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芯片製造企業。
芯片產業鏈可分為: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三大部分。雖然芯片產業一直是我國的短板。但經過一二十年的不斷追趕,我國在芯片設計與封裝測試領域,並沒有落後太多。
A股上市的一眾芯片企業,在設計與封裝測試這兩大環節的技術,已完全不落後於國際水平,甚至已經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但是大陸本土的芯片製造企業與如今最先進的芯片製造商相比,還有明顯代際差距。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中國大陸的芯片製造企業至少落後3-5年,工藝製程落後了大約3代。
這其中,國產芯片製造行業技術追趕的歷史,就是中芯國際的發展史。
與我國坎坷的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史一樣,中芯國際的成長經歷可謂一波三折。
2000年,被譽為華人半導體界第三號人物的張汝京,前往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在大陸芯片代工產業開始“拓荒”。當時的大陸半導體產業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至少20年”。
作為拓荒者,中芯國際面對許多困難。
首先,我國在半導體技術上幾乎完全空白。剛到大陸的張汝京發現,大陸僅有的幾家芯片企業都採用了全球芯片行業主流的IDM模式。但它們的體量遠小於英特爾這類大型芯片製造商。這是它們工藝落後、運營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其次,當時國內極度缺乏半導體制造設備領域的人才。所幸,張汝京帶來了昔日舊部,還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製造設備和主流工藝技術,我國芯片代工製造才得以走出“蠻荒”。
張汝京以其在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工作20年積累的豐富的DRAM芯片設計和建廠經驗,為大陸芯片製造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芯國際憑着“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精神,目前已成為全球五大芯片代工企業之一。
2020年一季度前五大芯片代工企業營收排名數據顯示,排名第一的是台積電,其市場份額高達54.1%,營收同比增長43.7%,是當之無愧的霸主。韓國三星與美國格芯分列二三。第四名是聯電,份額為7.4%,與格芯相當。作為大陸企業優秀代表的中芯國際暫列第五,份額為4.5%,同比增長27%。
中芯國際的成功,也給中國半導體行業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此前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主要依靠政府資金,而中芯國際沒有利用國家資金,而是採用市場化的方式運作,闖出了中國半導體發展的一條全新道路。
如此一來,作為國產芯片製造最高水平代表的中芯國際,理所當然的被資本“眾星捧月”。國家大基金也先後兩次注資中芯國際。
在首個投資項目落定後不久,今年5月15日,中芯國際在港交所發佈公告表示,中芯控股與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等多方訂立新合資合同及新增資擴股協議,大基金二期等多方同意分別注資15億美元及7.5億美元予中芯南方,以助力其發展14納米及以下工藝和製造技術。
雖然中芯國際是A股稀缺標的,但目前,其所處行業中同類型企業的市盈率多為24左右。市盈率高達300多的中芯國際是否估值過高,值不值得市場如此的狂熱?
補全產業鏈重要一環
研發實力是中芯國際支撐其高市盈率的第一屏障。集成電路晶圓代工涉及數十種科學技術及工程領域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技術含量較高,需要經歷前期的技術論證及後期的不斷研發實踐,且週期較長。
為保持技術的先進性,中芯國際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巨大,顯著高於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9%的研發投入。其招股説明書顯示,2017-2019年,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5.76億元、44.71億元、47.44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6.72%、19.42%、21.55%。
其次,產業鏈企業的認可也是其高市盈率的保障。天眼查數據顯示,數十家A股上市企業通過參與認繳1至3億元聚源芯星的股份以獲得中芯國際戰略配售。
值得一提的是,聚源芯星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是一家由10多家中芯國際A股產業鏈公司組成的投資基金,包括上海新陽、中微公司、韋爾股份等。
這表明中芯國際此次科創板申購得到了多家上市公司的支持。而眾多半導體產業鏈核心企業抱團認購中芯國際的新股, 反映出產業鏈上下游對中芯國際引領地位的肯定和信心, 有望帶動國產半導體產業共同發展。
其實,中芯國際對於國產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足以支持其現在的市值。
中芯國際在大陸芯片製造產業中的重要性不能僅用其營收等指標來衡量,其作為產業拓荒者更重要的是對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儘管外部有封鎖和競爭,但是中芯國際為大陸芯片製造產業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補全了國產芯片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中芯國際縮小了中國晶圓製造與世界的差距,其發展與進步極大促進了中國晶圓製造工藝技術的提高,支持了國內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的發展,帶動了相關上下游產業的協同發展。
以上游設備業為例,中芯國際倡導使用國內廠商的設備,除了大家經常聽到的光刻機之外,還有離子蝕刻機、離子注入機、光學拋光機、快速退火設備等等。
隨着企業工藝的不斷演進,設備廠的技術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過去七年國產半導體裝備的市場佔有率從1%提高到了15%。
此外,中芯國際還在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其與國內集成電路領域的主要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發展前沿技術,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建設自主創新體系,提供在職訓練崗位,培養面向工業的高端學術人才,促進學界和產業界的學術交流。
雖然中芯國際目前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與其直接競爭的都是國際知名企業。中興國際與它們相比面臨體量過小,技術受限等問題,中芯國際如何克服掣肘,實現突破?
打破光刻機禁錮,實現N+1
此前,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禁運中芯國際事件,又將光刻機這一重要設備推向風口浪尖。
中芯國際與國際最先進的芯片製造水平只有一兩代工藝的差距。但荷蘭ASML禁止向中芯國際提供EUV光刻機,使得中芯國際無法獲得EUV 技術,從而無法向更高製程前進。
製程,指的是芯片內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在生產CPU的過程中,集成電路的精細度、精度越高,生產工藝就越先進。製程是微電子技術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指標,芯片製程越高,意味着芯片可以擁有更復雜的電路設計,不僅芯片性能得以提升,而且功耗也能大幅降低。
目前,除了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世界頂尖廠商在積極追逐10nm、7nm、5nm甚至更先進的製程。由於技術和資金的問題,聯電和格芯已經放緩了革新的腳步,這對於中國本土的晶圓廠而言,是個不錯的發展機遇。中芯國際這些年在工藝的突破頻頻告捷,國產芯片崛起可期。
2019年,中芯國際已宣佈量產14nm芯片。且細看中芯國際的工藝研發路線可以發現,中芯國際在14nm量產後,可能會跳過10nm工藝,朝7nm的目標邁進。
中芯國際此前多次表示:中芯國際的下一代工藝是N+1工藝。雖然中芯國際沒有透露具體細節,只是稱下一代工藝與14nm相比,性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邏輯面積縮小了63%,SoC面積減少了55%。
換算下來,這正是7nm的技術標準。
一直以來,英特爾是按照單位面積內晶體管的數量來判斷芯片工藝的標準。英特爾10nm芯片一個單位佔面積54*44nm,每平方毫米1.008億個晶體管;台積電7nm芯片一個單位佔面積57*40nm,每平方毫米1.0123億個晶體管。而中芯國際的N+1代工藝,也達到了7nm的標準。
如果中芯國際能試產N+1工藝芯片,或能夠小批量生產N+1工藝芯片,中芯國際將成為全球第三家掌握10nm以下工藝的芯片代工企業。
除此之外,中芯國際的FinFET技術研發也在不斷向前推進。第一代FinFET(14nm)已成功量產,第二代FinFET(12nm工藝)正在研發穩步推進。
中芯國際CEO梁孟松曾多次表示,目前中芯國際無需EUV光刻機,也能實現7nm工藝的生產,台積電第一代7nm工藝芯片也沒有使用EUV光刻機。未來,中芯國際致力於在先進製程上不斷突破。
半導體行業由於技術難,壟斷性高一直被譽為“印鈔機”行業。此次中芯國際上市後,希望其能憑藉資本的優勢,促進國產半導體行業協同發展,扛起“國產替代”大旗。
不久的將來,中芯國際不僅是投資者的“印鈔機”,也能成為半導體行業的“印鈔機”。